日本早在九○年代末期,因為泡沫經濟崩壞,企業縮減人事成本,連續數年出現年輕人求職困難,不得不暫時打工謀生。然而原本「暫時」的打工卻無限延期,時至今日,這些失業潮世代的青年打工族已成了「中年打工族」。他們因為找不到一份穩定的正職工作,被迫放棄戀愛、婚姻、生育、人際關係、房產,不斷失去一切的人生,看不見夢想和希望……
台灣近年來除了青年失業率不斷增加,整體經濟環境也和日本一樣處在薪資停滯不動的貧窮循環危機。日本社會面臨的難題可能成為台灣社會未來的寫照,甚至此刻台灣也許已踏上相似的路途,而這本書將為我們帶來警醒與思索。因為在一個健全發展的社會中,沒有一個人該被拋下。
「第二個小孩」是奢侈品—正志(41)的情況
「雖然太太說想要再生第二胎,但靠現在的收入,我連能不能養大第一個孩子都沒有自信。」
住在東海地區的佐藤正志(41歲),從3年前就放棄再生一個小孩的夢想。
在就業冰河期從大學畢業的正志,是個一直在各種非正職中轉換工作的中年打工族。現在他是業務外包契約的食品販賣業務,但是每個月的保障薪資只有10萬日圓(約合台幣2.8萬元),剩下的就是業績制。地方的景氣不算好,月薪再高也只有15萬日圓(約合台幣4.2萬元)左右,加上國民健保跟國民年金的負擔很重,因此星期六日正志會做搬家工人之類的臨時工。
比正志小5歲的妻子本來是做派遣的行政事務工作,但因為懷孕被解雇。之後每次面試, 公司都以她有小孩為由拒絕, 所以一直找不到工作。因為生活吃緊,正志每天都帶便當到公司。
「瓶裝飲料太浪費了,所以我不會買。」正志自己帶水壺節省過日子,為了家計焦頭爛額。
事實上,無法好好吃一餐的家庭有多少呢?日本國立社會保障暨人口問題研究所實施的<生活支援調查>(2017年)中,調查了過去一年間是否曾因為經濟問題而買不起食材的家庭。
有雙親及小孩的三代同堂家庭回答「 完全沒有」 的數據占了84.4% ,但回答「 經常有」( 2.1%)、「 有時有」( 4.3%)、「 很偶爾會有」(8.3%)等合計顯示,有14.7%的家庭經歷過食物短缺。正志也一樣,在發薪日之前,買東西都要先確認荷包後才敢買。
正志為了盡量增加工作、賺取收入,所以一星期只休一天,不過他休息的時候會努力跟孩子相處。從孩子開始學步到可以慢慢走幾步,再到不靠別人自己走路,一路看下來,正志深深感受到孩子成長的可愛。
去附近公園散步時,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總是玩得很開心。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妻子都會跟正志說:「反正我也沒辦法再找工作了,要不要再生一個。等小孩再大一點我就可以去工作了,至於錢總是會有辦法的。對孩子而言,我覺得再添一個弟弟或妹妹比獨生子好」。但是正志一想到「現在的工作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失去,而且我的體力總有一天會到達界限」,就無法以正面的態度來回應妻子。
丈夫跟雙親都不能仰賴的苦悶感—智美(38)的情況
在北關東的老人照護中心擔任助手的大久保智美(38歲)表示:「帶小孩和做家事都靠我一個人,我快要不行了。」每天她都感到焦頭爛額。
跟她年紀一樣大的丈夫是工程師,長時間的工作不可避免,他說:「小孩生下來之後你要工作也可以,但我是不會幫忙做家事的。」直接表明完全不會幫忙。
智美的收入一個月約15萬日圓(約合台幣4.2萬元),因為不多,所以經濟上要仰賴月薪28萬日圓(約合台幣7.8萬元)的丈夫。丈夫每天都半夜才回家,週末也要上班,當然不會幫忙做家事和帶小孩,所以這也在智美默許的範圍內。
小孩一歲半時,是智美最辛苦的時候。只要稍微不注意,孩子就會在牆上亂塗鴉、打翻水杯,這些都是家常便飯。有時小孩還會趁人不注意時離開家裡,跑到馬路上,完全不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