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經連續三天未單日新增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病例,也連續28天沒有出現本土感染個案,因此外界期盼何時可以放寬社交距離的限制,使日常生活進一步恢復正常。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認為,最好多等一個星期,確定沒有增加新增病例,再討論放寬社交距離較保險。
陳秀熙今(11)日在台大公衛學院每周疫情說明會中指出,台灣放寬現行社交距離的限制要小心,因為德國就是太快放寬,又出現小部分地區流行。
若觀察同在亞洲的日本北海道及伊朗的武漢肺炎,兩地的累計發生率原本曲線趨緩,但以北海道為例,4月8日後曲線又變陡峭,因為又出現社區感染個案,雖然病例數不算多,他認為「這就是在社交距離解封(放寬)時,要注意可能發生的狀況」。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指出,COVID-19在台灣的累積發生率逐漸持平,但最好多等一周再來討論放寬社交距離。(圖片來源:台大公衛學院直播影片截圖)
陳秀熙說明,解封或放寬社交距離限制,不能只看每日確診人數,還要觀察累積發生率,因為累積發生率是每日發生率累計加總,累積發生率才能代表長時間狀況。若累積發生率的曲線持平至少二到三周,社交距離才能解除。
他在會後回覆媒體提問時說:「台灣雖然兩周,可是這最好能持續一周看看,因為新增病例沒有增加,就是累積曲線持平,這樣的東西對於社交距離來講,可能就是比較好的保障。」
▲首爾梨泰院夜店已出現40多例武漢肺炎確診案例,成為南韓防疫的最新破口。
台大公衛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鍾國彪也提到,南韓放寬管制後就爆發夜店群聚感染,「大家要引以為鏡」,因為在疫情確實結束前,國人不能放鬆,而這次歐美疫情就顯示,「健忘比疫情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