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吸引優秀外籍人才來台,除了合理薪酬,讓其子女獲得妥適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相關的基礎教育資源,政府已跨出第一步,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國籍資訊工程師大衛,去年七月獲得一家台北新創公司的工作機會,這名中年單親爸爸,帶著國中學齡的女兒潔西(化名)展開海外新生活。到了台灣,大衛的工作很快步上軌道,但潔西的求學之路,卻充滿曲折。
「我先送她去私立中學國際班,但仍多以中文授課,英文課又太簡單;俗稱美國學校的外僑學校系統則是太貴,超出我這樣受僱階級的負擔範圍。」大衛指出,來台灣前沒想到,要替一句中文都不會的潔西,找到適合的求學環境並融入台灣生活,竟這麼困難。
經過半年摸索,潔西目前轉進台北市一所公立國中,那裡雖然沒有專門為外籍學生設計課程,但老師與同學會主動協助翻譯,讓潔西漸入佳境。可是大衛仍不禁想問,台灣政府眼中的外籍人才,難道只有負擔得起外僑學校一年動輒百萬元花費的高階經理人,以及無家眷的單身貴族嗎?
像大衛這樣,帶著學齡子女、且需要親民教育環境的在台外籍人士,絕不罕見。
升學路遙 二成需求待解
根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統計,全國以外籍身分就讀的高中職以下學生,約有八千餘人就讀便於銜接外國教育的二十一所外僑學校、三三五人學籍隸屬於新竹、台中、台南三所科技園區實驗學校,另有二一四四人,分散在全台各地的公私立高中、中小學。
從統計數字可以看出,外僑學校雖然是多數外籍學生的第一選擇,但像潔西一樣,選讀一般學校的比率也有二成。
統計全台招收外籍高中職以下學生的公、私立學校,可以發現,其中有高中九十八所、國中二六八所、國小五一四所,顯見這二一四四名學生非常分散,且愈往上讀,難度愈高。比如潔西目前就讀的公立國中,便只有她與另一名同學是外籍生,雖然環境親切、老師與同學會協助課後翻譯,卻沒有特別針對外國學生化解語言隔閡的課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