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生署署長、公衛專家葉金川,曾在2003年SARS爆發期間,兩度進出和平醫院,對於目前各地方政府所謂的沙盤推演「封城」手段,認為是不切實際的超超前準備,「台灣只有零星本土個案發生,應該是以隔離和接觸者疫調為主軸」、 直言「台灣病死、 嚇死和餓死的人,比武漢肺炎死亡人數還要多很多。」
葉金川日前在臉書上,以「病死、嚇死和窮死」為小標題,發表看法;他指出,台灣目前因COVID-19(武漢肺炎)死亡的人數為6名,其他慢性疾病不敢就診死掉,因憂慮擔心、足不出戶死亡, 受疫情影響導致生活困難無法過日子的死亡人數一定比染疫死亡的多。他表示去看病時,門診病人少了兩成,多數病人都等疫情緩和時才要來看病, 但是他們許多是慢性病人,需要長期吃藥。「我相信,台灣病死、 嚇死和餓死的人,一定會比新冠肺炎死亡人數還要多很多。」
葉金川表示封城影響太大要有明確標準,把台灣三個月來的疫情來做個總檢討,嚴格來說,只有兩起家庭以外社區群聚個案,一是某醫院有9人感染,磐石軍艦有30人群聚感染,「各縣市猛推封城兵推,但是封城的條件不是說不清楚就是胡亂推估,中央指揮中心只說疫調無法承擔才會封城,離封城還很遠。」
他主張,會發生封城的情況,只有在分散的確診個案持續發生,而且沒有辦法找到來源,如果全國每天確診超過100例個案,連續七天持續發生,而且大半是沒有明確來源,那就要考慮全國封鎖,要求大家不能出門,除必要的商店、醫院、藥局外,全面關門,全面停止經濟活動。
為何提出如此建議?他解釋,考慮疫調能力為主、加上醫療能量為考量,一周增加700個案,應該是全國醫療能量臨界點,因為還要處理原有尚在住院病人,還要加上封城之後還會繼續增加的病人。我把全國醫療能量設定為2000床,事實上這數字是低估的,病床可以彈性擴充,比較沒有彈性的,反而是醫護人力。
「如果疫情集中在單一大都市,每天 30-40例,連續幾天,又找不到感染源,那就該考慮封該都市。如果鄉村縣每天發生10-20例 ,那可以考慮該鄉村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