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口罩國家隊」組隊成功後,接下來,政府將焦點瞄準於組建呼吸器國家隊,只是,想要打造出「黃金陣容」,恐怕沒有想像中來得容易。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口罩、防護衣、防護面罩、重症呼吸器等醫療材料,全球均面臨嚴重供給不足,台灣第一時間組建口罩國家隊,補足缺口後,產官界接著開始思索,重症患者使用的呼吸器也嚴重缺乏,台灣是否能再接再厲組一支呼吸器國家隊,複製口罩隊成功模式。
四月八日,鴻海率先宣布與美商醫療器材公司美敦力(Medtronic)合作,投入設廠生產,開了第一槍。經濟部常務次長林全能則指出,經濟部確實正在積極評估可行性,包含重症呼吸器需要哪些供應鏈能力,以及能不能做到最後的系統整合等。不過,呼吸器國家隊不同於口罩國家隊,想組建沒有想像來得容易。
政府規畫邏輯》思考產業結構、未來採購量
口罩生產技術門檻較低,只要工具機順利組裝、人力使用得宜,就能高速量產,且口罩為消耗品,即使大量生產仍難以追上全球需求缺口。反觀重症用呼吸器國家隊,面臨台灣產業鏈不完備、欠缺關鍵技術,以及產銷關係緊密、只有短期需求等三大難題。
首先, 台灣產業鏈不完備,欠缺關鍵技術能力。在台灣呼吸器廠商,像做幫浦的雃博、以呼吸設備壓縮機聞名的上岳,從零組件起家,最後雖然跨入呼吸器全機製造領域,但他們的呼吸設備,多用於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重症呼吸器差異相當大,即使是有國際大廠合作經驗的崇仁,也是以耗材為主,台灣可說沒有一家業者,具備重症呼吸器製造專利與能力。
更重要的是,重症呼吸器的專利設計也全權掌握在國際大廠手中,台灣想組國家隊,勢必得向國外買各種專利。
重症呼吸器不僅晶片需客製化設計、零組件講求精密製造,呼吸器軟體系統套件也必須與零組件緊密接合,重量、質量差一點都不行,各項部件、關鍵零組件蘊含各種專利,有一定的進入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