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階段可說成功抵禦COVID-19(武漢肺炎)侵襲,但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指出,由於抗疫疫苗至少還要一年多才能問世,連目前最有希望抗疫的新藥瑞德西韋(Remdesivir),人體實驗結果最快下半年才能揭曉,加上群體免疫方法在台灣不可行,因此當前最能做到、成本也最低的抗疫手法就是廣泛篩檢。
他指出,目前台灣在廣篩的成效其實超過所有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甚至優於美國,但我們要開始佈署下階段作為,一旦出現本土傳染病例大增等四種狀況,就需要更進一步擴大篩檢對象。
李建璋昨(13)日在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每周疫情說明會中表示,終結武漢肺炎的四大策略是疫苗(讓民眾接種以產生抗體)、抗病毒藥物、群體免疫及廣篩隔離。
他說明,開發武漢肺炎疫苗「還要1.5到2年」,新藥瑞德西韋的人體實驗結果「也還要再2~3個月才會出來」。
至於讓多數台灣民眾染疫以產生抗體的方式更不可行,因為照目前對群體免疫的條件估算,國內可能得先死亡2~5萬人,才能達到全民免疫的效果。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李建璋指出,想要社會經濟重新開機,就需要做好篩檢。(圖片來源:台大公衛學院直播影片截圖)
李建璋指出,若社交疏離過久造成經濟活動停擺,企業破產、廠商損失及民眾失業等狀況的衝擊,將超過疫情本身的影響,因此當務之急是透過篩檢,儘快找出感染民眾及隔離,好讓其他人恢復活動,「整個社會才可以重新開機」。
至於台灣是否應該進行普遍篩檢(全民篩檢)?他認為,不應該用每百萬人口的篩檢數來看,而應該以篩檢陽性率來看,也就是要篩檢多少人才能找出一例確診,這也可以視為篩檢涵蓋率的大小。
若以澳洲、紐西蘭及南韓的例子來看,篩檢涵蓋率愈大,確診率及死亡率就愈低。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李建璋分析,台灣的篩檢陽性率高於OECD國家,顯示我國篩檢已達到相當廣度。(圖片來源:台大公衛學院直播影片截圖)
李建璋說明,以現有公開數據來看,台灣是每篩檢120人能找出一例確診(陽性),高於OECD國家防疫模範生澳洲及南韓的60人以下。
他也說:「如果從這個數據,我可以告訴你,台灣已經做到廣篩,因為我們的網已經擴大每120人可以找出一個。」
「雖然(美國總統)川普號稱他們做了全世界最大的篩檢量,但是我告訴你,他們這個數字是10,我們(台灣)是他的12倍,也就是全美國每篩檢10個人才找出一例COVID-19」。
李建璋也說:「我再跟大家講一個更可怕的數字,大家知道紐約嗎?紐約每檢查兩個就有一個是陽性,所以紐約還有多少潛在人口是新冠肺炎,還沒有檢查出來。」
台灣篩檢覆蓋率 優於OECD國家、美國
至於台灣下一步該做的抗疫超前佈署,也就是進一步擴大篩檢,他提出四個時機,分別是本土傳染病例大增、社區傳染病例增加、篩檢陽性率下降至50比1(每篩檢50人找出一例確診),以及出現超級傳播者。
屆時做法則是針對確診病例的接觸者及居住社區,也就是確診者的生活圈做同心圓的擴大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