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目前已造成全球近四十萬人感染,上萬人死亡,其高傳染力的特性,極有可能成為常態如流感的傳染病。疫苗、藥物是對抗此新型病毒的最佳解方。
二月三日,中研院前院長、現為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的翁啟惠即撰文發表對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看法,認為此新種病毒將「流感化」,呼籲台灣即刻投入疫苗、藥物研發。時至今日,全球所有相關的頂尖研究實驗室及醫療公司都爭相投入,期待目前已經造成萬人死亡的病毒,最遲在明年夏天就有疫苗可以治療與預防。
翁啟惠在二月上旬飛往美國加州,以講座教授之職在知名醫學研究機構Scripps研究院進行研究,對全球疫苗、藥物研發進度,有第一手觀察資料。目前,美國、中國已有疫苗進入人體實驗,最快何時有結果?以下是翁啟惠親自執筆撰文,分析幾家研究單位最具可能性的研發進度:
中國武漢於去年十二月爆發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人傳人並引發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後,在今年一月十日就發表病毒的全基因序列。一星期後,德國科學家更以此序列發展出核酸檢測法,也就是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從鼻腔或喉嚨採取檢體來檢測病毒,世界衛生組織(WHO)隨即採用這方法並建議各國使用。
三個月時間,全球已超過三十萬確診病例,上萬人死亡,美國確診病例也超過四萬人(截至台灣時間三月二十四日),傳播速度之快令人震驚。
三月,美國在華盛頓州及加州州長相繼發布進入緊急狀況後,才驚覺事態嚴重。緊接著,總統川普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況;但因先前檢測試劑不足,已經造成社區感染。
美國醫療水準雖然好,但相對昂貴,且約有近三千萬人沒有醫療保險,約占總人口九%,可能變成防疫漏洞。雖然三月十四日緊急通過法案,授權讓所有美國公民、包括無健保者,可以接受免費檢測、治療和隔離保護,但目前只推動免費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