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難搶了,我要認購100萬元人民幣,竟然只分到4.9萬元人民幣的額度!」筆者一位朋友,因為生意關係,長年往來兩岸,最近在金融圈朋友推薦後,去申購一檔名叫「睿遠均衡價值基金」。
沒想到才一天時間,有意認購金額就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遠高於募資規模60億元人民幣,配售比例僅約4.9%,還刷下中國公募基金史上認購金額的最高紀錄,讓他為之扼腕。
睿遠均衡價值基金是在2月19日正式開始募集,其實早在前一天18日,由交銀施羅德所發行的「瑞思三年封閉運作混合基金」,同樣是不到一天就售罄;而再往前的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型基金,也在1月17日獲得922億元人民幣的追買。
至於近期募資限額50億元人民幣的「交銀施羅德創新領航基金」,2月24日當天就湧入超過400億元人民幣,最終配售率11.3%;同一天發行的「國泰藍籌精選」,也是因為賣的太好,基金公司宣布「提早關門打烊」,投資人的熱情就像非洲沙漠的太陽,完全沒有受到新冠肺炎(武漢疫情)的影響。
「買到就像中大獎」一樣,很多基金申購人如此感受,而讓外界吃驚的是,像睿遠均衡價值基金的閉鎖期長達3年,意思是3年內無法贖回資金,但仍然引起搶購「瘋」潮。
理財型商品回報率腰斬 資金紛紛轉往股債市
公募基金近期為何在中國如此紅火?民眾搶著投資是什麼原因?有三個理由,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人民銀行(中國央行)引導下,市場利率愈來愈低,很多理財型商品愈來愈沒有吸引力,讓很多投資人為了追求更高的報酬率,不得不轉向基金的懷抱,尤其是股票型基金。
筆者的朋友就是如此,他說早期理財型商品可以有4-6%回報,甚至7%以上,但現在最低只剩2-3%,或3%多,「有些理財產品還規定非税務居民不能買」,於是開始去認購基金,期待追求更好的獲利,且在股市短暫回檔時,還直接逢低買些績優股票。
巧合的是,筆者另一個在上海長期駐守的台幹朋友,年紀已屆臨退休,一直以來都是將資金停泊在理財型商品,或台灣安全保守的配息股,近半年多來因為回報減少,開始嘗試在當地買基金、深滬股市ETF,甚至在詢問投資專家後,進場買些創業板的股票,未實現報酬率已經超過30%。
如今全國蔓延的疫情打擊中國經濟成長,使得眾多企業面臨生存危機,逼迫人行祭出寬鬆政策,陸續定向降息、降準,向市場投入大量資金,卻造成理財型商品的回報愈來愈低,使得資金移轉趨勢愈加明顯,更多投資人轉而擁抱股市和債市,原本應該重挫的股市,反而有買盤承接,不跌反漲。
多檔基金端出一倍以上報酬 增加資金進場信心
第二個理由是去年基金績效普遍亮眼,尤其在中美貿易戰壓力下,竟高達99%的基金都逆勢突圍,呈現正報酬,平均收益率為22.4%,如果只計算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則提高至39.6%,讓不少受益人眉開眼笑。
另外,總報酬率超過100%的基金還有不少,像股票型基金的廣發多元新興就高達106.6%;混合型基金(股票+債券)的廣發雙擎升級、廣發創新升級、華安媒體互聯網和銀華內需精選,分別創下121.7%、110.4%、101.7%及100.4%,等於資金至少比年初時翻了一番,讓沒參與的投資人今年就算搶破頭都要進場。
據了解,中國今年以來到現在,新成立基金至少有百檔,累積發行總額已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其中很多是「日光基」(一天就賣光)、「百億基」(募資超過百億元),讓發行的基金公司樂開懷,也為股市後續的走勢增添銀彈。
事實上,2019年中國的公募基金就揮別之前熊市的陰霾,迎來兩個傲人的數據,一是基金數量正式突破6000檔;二是公募基金整體規模來到14兆元人民幣,這樣龐大的商機,讓華爾街公司不得不「垂涎三尺」,連美國總統川普都要發動貿易戰,逼使中國提前在今年4月1日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持股比率的限制。
最後理由是基金經理人的明星光環也有推波助瀾效果。文章一開始提到的睿遠均衡價值基金,認購金額創歷史紀錄、配售比例之所以只有4.9%,和兩個人有很大關係,一是陳光明,另一個是趙楓。
明星經理人績效光環 投資人願意閉鎖3年換高報酬
陳光明是中國價值型投資的代表性人物,在東方證券資產管理部服務20年,其主導的「東方紅4號」資產管理帳戶,從2009年到2017年收益成績高達9倍;2018年離開舊東家後,成立睿遠基金管理公司。
2019年3月他推出第一檔公募基金—睿遠成長價值,第一天就吸金710億元人民幣,配售率才7%,而且成績也沒讓陳光明丟臉,從成立至今年2月滿一年,上證指數微幅下跌3%,基金回報率達30%以上。
至於趙楓,則是新基金—睿遠均衡價值的操盤人,在深滬市場有20年以上經驗,其中最閃亮的成績就是在2005至2008年所負責的交銀精選基金,報酬率高達400%,接著在私募基金市場也表現不斐。
這次募集新基金,正好遇到投資人不斷將錢從理財型商品移轉到基金股票,立刻寫下新的歷史申購紀錄,而他個人也投入3000萬元人民幣並承諾閉鎖4年,比基金受益人多1年,引發市場話題。
除了內資湧入股票基金等積極型投資商品外,外資在2月3日陸股開紅盤當天,一口氣透過深滬港通「抄底」200億元人民幣後,至今也是買多於賣,國際指數富時羅素日前亦宣布將A股的納入因子,由15%提高至25%,並在3月20日收盤生效,可望引入40億美元資金;而國家隊在「穩定投資信心」的責任下,似乎也有悄俏進場點火護盤的影子。
隨著各路資金集結,深圳股市和創業板已經突破疫情爆發前的高點,而上證指數同樣回補開紅盤向下跳空所出現的缺口。
由於行情看回不回,吸引更多資金大膽投入,使得深滬股市在2月25日成交金額衝到1.4兆元人民幣,創下2015年7月以來新高,也是第5個交易日維持1兆元人民幣之上。在「量先價行」指導下,市場對陸股未來走勢仍有期待。
「對經濟打擊最大的不是疫情,而是人性的恐慌」,面對經濟可能衰退、全球股市回檔,華爾街日報的最新評論點出了關鍵。身處疫情震央的陸股卻意外強勢,「資金信心」和「資金逐利而居」,或許是最能解釋說明的兩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