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與客製化並行 提升產線效率,成本更精算
「我們數位優化做了三到五年,早期人工Excel光跑資料要花一到二天,ERP加流程優化後系統全部串連,約一、二個小時可做完。」陳少翎解釋,少量多樣也是靠數位優化才有辦法達成,過去一條產線一天只能生產兩到三種不同產品,優化後一天可做到五、六種,不只營運效率提升,工時也從人工計算進階到系統計算,能掌握每個工作站的工時,精算成本,「製造這端管理成本降下來,我們就有機會幫客戶做更多產品,如後來切入健身、醫療器材顯示器等,客戶要來稽核,系統及時跑出全部資料,不用等一、二天,可以很快信任我們做得到,在爭取專案有相當大的幫助。」
一三年,豐藝分割出子公司勁豐,專門承接嵌入式控制系統、特殊應用顯示模組等系統整合業務;一五年,再提供軟硬整合服務;一七年,數位轉型第一個代表作:智能咖啡機開始銷售。
從智能咖啡機做起 按鍵改顯示面板、人機介面
陳少翎透露,從零件、小模組做到整機,自家客戶都服務十年到十五年以上。以智能咖啡機為例,一開始只是單純幫一家咖啡機製造商從按鍵式改成顯示面板,做人機介面設計,「到後面,我們覺得可以做更多。」
「我們有兩個軟體專利,一個是專門客製化UI(使用者介面)工具軟體,可以少寫很多程式,layout(設計配置)馬上丟到機器上使用;另一個則是自己發明的雲端智能管理系統。」陳少翎補充說,團隊除了提供傳統咖啡機製造商客戶顯示面板硬體,還能幫客戶客製化人機介面等軟體,透過軟硬整合讓機器功能更強大,甚至智能化,能做更多事。
舉例來說,透過軟硬整合,把感測器加在客戶的咖啡機產品中,機器連網後,系統可蒐集數據分析資料,透過雲端管理系統,可在遠端透過手機或電腦監控這台機器目前使用狀況。
「生意一○○%銷售給企業,我們智能咖啡機客戶比較像營運商,跨國、跨語言、跨時區租機器給餐廳等不同客戶。」陳少翎解釋,對營運商來說,每台機器運轉時間愈多愈好、故障時間愈少愈好,透過雲端監控,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多牌咖啡機狀況,如有故障可及時派維修人員處理,縮短停機時間,加上租機器同時也賣咖啡豆原料,同樣能遠端監控客戶是否私下使用其他原料,還可透過雲端控制推播特價或新的商業資訊到機器上,不用像過去要拿USB現場更新。

客戶需求層面下手 結合物聯網,壯大經營版圖
然而,為何數位轉型先從咖啡機市場開始?他不諱言,每個領域都有獨特的產業know-how,要替客戶軟硬整合客製化產品之前,要先了解商業模式,從既有客戶開始最快,剛好咖啡機有需求,「我們在這個時間點先進去等於是早期進入,如果透過我們的能力,幫助客戶達到物聯網、智能化,幫助客戶在其產業地位的提升,在產業變成主要角色,自然就可以把這塊經營起來。」
「客戶要的硬體需求可能不一樣,以前客戶要什麼,我幫它客製,我們想要硬體做每家客製化,但軟體統一用我的,」陳少翎企圖心不小,「客戶最後都要一套軟體幫它客製、雲端管理,就是軟體即服務(SAAS,訂閱制),這樣我就可以同一套東西多賣幾個客戶,這對我們很重要,從數位轉型上讓我們有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與商機。」
亞太電信前副總經理王景裕觀察,豐藝並不是在非常好的時候轉型,雖然財務面是好的,但電子零組件代理大者恆大、產業並不算好。二代陳少翎做數位轉型,是想把一代留下來的事業轉換本質,創造跟第一代不一樣的地方,所以這個轉型比較像是核心產品不同的「革命」(revolution),不是核心產品相同的「演化」(evolution),難度更高。
「對我來說,轉型是商業模式的改變,這真的很難,我們從賣硬體、賣系統到賣服務,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陳少翎說。數位轉型前,必須先把流程搞清楚,到底想要優化的是什麼,尤其導入新系統是一件痛苦的事,多數人因為習慣原本的作業模式,等於要從頭開始學習,要做轉型,高層一定要親力親為,才有辦法帶領基層人員真正走下去,「老闆心中必須要有決心,這是成功的關鍵。」
「我們轉型是因為業務的發展,透過數位優化看到流程進步,才找到新的商業模式。」下階段,陳少翎希望深耕智能咖啡機的成功方程式,並應用到其他領域,用成本、客戶關係與更多加值服務,打造出新的數位轉型競爭力。

智能咖啡機是自家數位轉型代表作,豐藝二代陳少翎十分看好後續延伸的新商機。
豐藝電子
成 立:1986年
董事長特助:陳少翎(首圖)
主業務:電子零組件代理、光電解決方案、系統整合
財 務:2019年營收228.32億元、前三季EPS 2.3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