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召開新冠肺炎疫情說明會,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如果從入出境旅客推估,經過發燒篩檢過濾後,經過發燒篩檢過濾後,台灣有111名潛在感染者,因為發生症況前、後都可能感染,這也是下一波接觸史要釐清的關鍵
陳秀熙說,另扣掉原本的發燒篩檢者,未來可能會有約7000個潛伏社區的個案感染。如果針對發燒等個案都採取快篩,把防疫警戒拉高,感染的個案自然會減少,「台灣一定要守住,避免發生社區感染。」
但陳秀熙說,7000人是現階段的預估,預估到2月底,所以如果採取比較好的防護措施,人數至少還會再減少一半,民眾不用太恐慌。
陳秀熙表示,在武漢封城前移出的500萬人中,約有7515人來台,推估其中滯台潛在感染數為505人,而根據文獻,台灣現行的發燒檢疫可以排除78%的感染者,因此約有111名潛在感染者正是無法偵測的,這也是下一波接觸史要釐清的關鍵。
陳秀熙說,自武漢封城起約三周時間,這些潛在感染者應都已脫離風險,但是否在這段時間接觸並感染給其他國人,仍需要持續關注,也關係到台灣疫情是否能持續穩定控制。
「家戶聚集個案的接觸史和發病時間軸,格外重要。」陳秀熙表示,台灣的確診個案中,也發現無症狀感染的情況,因此接觸史也應該列為重點疫情資訊內容。
陳秀熙表示,我國上周幾乎沒有確診病例,直到昨天再公布兩例,一例死亡。這兩例大部分症狀發生時間都是在1月底,1月27日就已經有症狀,2月3日才入院。他說,接觸史如果釐清了,就可以爆發下一波社區感染的根據。
陳秀熙說,防疫情勢緊張,警戒線很高,香港和日本已經發生醫院感染和社區感染,台灣一定要守住,避免社區爆發流行。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林先和說,無症狀傳播的確可能發生,但無症狀傳播的影響力多大,有待進一步評估。主要不確定性在於其中流行病學參數可能因資料取樣(社區或家戶傳染),或地域(政府是否有效隔離感染者)而異。
林先和說,可以確信的是,萬一國內有社區疫情發生,必須盡早估計本土的流行病學參數,包括潛伏期和世代間隔等,以便評估國內無症狀傳播的威脅和制定新的防疫方向。
※本文授權自聯合新聞網,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大陸疫情/看COVID-19每日疫情數變化圖表
全球疫情地圖/泰國新增1確診病例 日本疫情「海陸」兩頭燒
3類措施/居家隔離、檢疫,自主管理差別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