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五日,中美雙方在白宮簽訂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看似為近兩年的貿易戰畫下初步句點,然而,知名中國經濟評論員馬格納斯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卻直陳「休戰」的基礎非常脆弱,他為何這麼說?
在經歷近兩年的貿易戰後,一月十五日,以美國總統川普及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為首的美中雙方談判代表,在白宮簽訂了象徵「停火」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協議自二月十四日起生效。
值得留意的是,綜觀該協議文本,可謂中方對美方的「全面讓步」,除了要求中方擴大對美採購,協議中也明文納入雙方爭執多年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條款,同時中國亦承諾加速開放金融市場,例如撤除外資在銀行、保險、證券與資產管理業的股權上限。
在匯率政策方面,中國則表示,不會競爭性地讓人民幣貶值,未來干預外匯市場會更加「透明」。而作為對中方承諾改革的「回報」,美國則表示,將把二○一九年九月一日起對中實施的一千兩百億美元商品關稅稅率減半至七.五%。
為具體落實協議承諾,中美雙方共同設立了一個名為「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辦公室」的機構,來接收和評估雙邊投訴。在此機制下,如果雙方經過數輪協商,仍未能在某爭端議題上達成共識,提出投訴的一方,可採取如「重新加徵關稅」等補救措施。
然而,這份被川普譽為「朝著公平和互惠貿易的未來邁出極為重要一步」的關鍵協議,看在知名中美關係學者、曾任瑞銀(UBS)首席經濟學家的牛津大學中國中心副主任馬格納斯(George Magnus)眼中,卻是一份充滿「挑戰性」、效力難以持久的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