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四年,柯文哲會有多大影響力?
雖然成立半年的台灣民眾黨初試啼聲就躍居國會第三大黨,但選前強打的「三黨不過半」訴求,因民進黨單獨取得過半席次而落空;五席立委,也成為他口中無法發揮制衡效果的「不關鍵少數」。
「不關鍵少數其實事前就預料到了,(台灣民眾黨)進國會大概就兩個功能,一個是示範作用⋯⋯,第二個是執行影子內閣,我們會建立制度,花四年時間練習執政。」距離開票結束還不滿十二小時,柯文哲用飛快語速,說明這個新興政黨,如何可能掀起台灣版的「明治維新」,過程中多次強調他重視的數字管理、預算執行率、參與式預算等措施。
推行台北經驗 跳脫統獨議題
簡單來說,即使無法左右政局,柯文哲仍想把引以為傲的台北執政經驗,帶進國會實踐,改變台灣政治文化,期望有一天選民願意將政權託付給一個不在統獨議題上打轉,專心談國家治理的政黨。
然而,選戰過程中,外界關注焦點終究是總統候選人動態;柯文哲拋出的「國家治理」、「共融社會」,始終難以轉化為具體聲量,討論度甚至不及他有沒有計畫角逐二○二四年總統選舉。
「談這些(政見)就是曲高和寡,我早就想通了。」柯文哲說,「所以我對二○二四的態度,是能選就選,不能選就算了。所有的政治名嘴都猜錯,以為我會選二○二○,但他們都不曉得柯文哲的人生哲學,因為選總統是工具,不是目的。」
無論組黨用意是高調的「推動明治維新」,或是務實的參選總統前置作業,但從歷史紀錄看來,小黨的生命週期普遍較短,容易被大黨裂解或收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