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一夜沸騰,位處高雄的韓國瑜競選總部,因大幅落後的票數,已讓現場的韓粉們低頭拭淚、失望搖頭,他們無法相信去年在高雄颳起「韓流」的韓國瑜,竟會以265萬票的落後,敗給尋求連任的蔡英文。
仔細探究,過去逾9個月韓國瑜競選總統之路,從超高人氣到民調探底,早已暗藏敗選的未爆彈。
時間倒轉回到2018年的縣市長選舉,韓國瑜以89萬高票,成功翻轉綠營長年執政的高雄,韓流刮起的旋風,更產生外溢現象,讓國民黨贏下了三分之二的地方縣市,成功將台灣政治版圖「綠地變藍天」,對民進黨的執政投下震撼彈。
國民黨本來該贏得這場大選,為何這次失準?
事實上,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資深民進黨籍立委郭正亮都認為,過去幾屆地方縣市長選舉,猶如骨牌效應般,與總統大選的結果有高度的「正相關性」;換言之,縣市長選舉可說是總統大選的「成敗前哨戰」。
尤其以2008年、2012年、2016年的總統大選來看,誰贏了縣市長選舉,那麼接下來的總統大選,該黨幾乎篤定贏得總統大選。以2005年為例,國民黨縣市長選舉得票率高過民黨,2008年馬英九就當選了總統,2012年亦同。到了2014年縣市長選舉,情況相反,民進黨得票率高過國民黨,接下來的2016年總統大選,小英順利當選。
這項論點具有相當說服力。按理來說,2018年縣市長大勝的國民黨,在2020大選贏面較大,但為何韓國瑜的選情卻反其道而行?
敗選關鍵一:韓言行爭議不斷 嚇跑「中間選民」成致命傷
「這4年的時間,會讓大家看見履行諾言的決心與毅力,讓大家看見高雄的成長與改變,」韓國瑜對高雄的承諾言猶在耳,卻在上任4個月後,決定問鼎總統大位,創下台灣民選總統以來首例,更是起掀起落跑市長的強烈質疑,辜負89萬名高雄市民的託付。
事實上,善於「庶民語言」而崛起的的韓國瑜,一度被認為是拯救國民黨選情的明日之星。
去年二月起,韓不斷遭到基層力拱參選,再加上黨主席吳敦義為韓「開路」,儘管當時黨內的王金平、郭台銘,都一一加入總統大選,但剛達成空前「勝選成就」的韓國瑜,抵不過總統大位的誘惑,仍跳入選戰,這也成了韓國瑜政治誠信跳票的開端。
▲韓國瑜曾在地方選舉捲起「韓流」,造就「韓粉」效應,但在這次總統大選難以再現。(攝影/吳東岳)
民調支持度狂瀉,始於高雄市議會質詢,韓國瑜首度面對高雄議員質詢時,不斷跳針、找人代答、迴避的態度,開始被網友戲稱是「韓總機」、「韓草包」,儘管有一群死忠的基層「韓粉」力挺,一度在各地造勢場帶起聲勢,但仍抵不過政見跳票、施政無力、市政表現零分的劣勢。這股不滿的情緒持續擴散,其後他到許多公開場合,更是出現了學生接連上台嗆韓的風波。
「一個政治人物最怕的,就是被當作笑話看待,」一個資深選舉操盤手透露,當初競選台北市長的連勝文、丁守中,都曾遭遇過這種慘況,一言一行都成了網路惡搞圖的材料,「這個劣勢是很難被逆轉的。」
偏偏韓國瑜不斷爆出爭議,請假參選總統、與日本學者會面卻爆出「遲到」的爭議事件、「鳳走雞來」等歧視移工的言論,更在辯論會批評媒體、批評黨內大老馬英九「軟」,在競選期間又不斷身陷7200萬買房、新莊王小姐、岳父砂石場被爆違法開採,且韓國瑜涉及關說等爭議事件,實難讓泛藍族群「買單」。
民調重挫之餘,韓流發跡的高雄,又燒起「罷韓效應」,爭議事件頻傳,韓國瑜更難以逆轉中間選民對韓的負面印象。
敗選關鍵二:失去兩岸政策優勢 美中貿易戰、香港反送中成韓選情包袱
事實上,國民黨在這次的總統大選,面臨全球局勢轉變的逆風。美國與中國打起「貿易戰」,台灣如何在兩個大國中間,取得最佳經濟利益,一直是所有台商、中小企業矚目的議題。
國民黨主攻的「兩岸經濟」牌頓時黯然失色,連韓國瑜起初政見拋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都深陷中國「洗產地」的疑慮。
國民黨無法預見的是,去年年初習近平發布的「習五條」,加速實施「一國兩制」,打破的不僅是國民黨鼓吹的「只經不政」兩岸政策,更是加深了台灣人民對於中國政權壓迫的警覺心。
▲韓國瑜為台灣第一位訪問中聯辦的地方首長,稱「只談經濟不談政治」。(照片來源/中聯辦官網)
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最新數據指出,台灣民眾的「自我認同」,從2007年開始就已開始翻轉,從原本的43.5%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不斷攀升,截自2019年為止,高達56.9%的台灣民眾的自我認同是「台灣人」。
而香港人民不斷挺身而出的「反送中運動」,鍥而不捨的上街訴求、卻遭港警壓迫逮捕等血腥畫面,無疑是向台灣人民血淋淋地示範「一國兩制」不可行。
儘管韓國瑜事後對香港反送中行動表示聲援,但當年4月走進港澳中聯辦(編按:北京駐港的最高代表機構)的身影,已被外界貼上「親中」標籤,對於近期以來「亡國感」、「抗中保台」意識抬頭的台灣選民來說,韓國瑜儼然已不是最佳的「護台」人選。
敗選關鍵三:黨內初選是分裂敗端 總統大選成了韓「一人選戰」
2019年7月,多家民調數字顯示,韓國瑜的支持度略為領先蔡英文,卻也是韓民調下滑的開端。
當時剛結束黨內初選的國民黨,因紛擾不斷的「全民調制度」(編按:百分之百室內電話的民調制度),使得郭台銘退黨、退選,更進一步拉拔台灣民眾黨、親民黨,不難理解,菁英藍、泛藍族群的選票因此不斷出走。
韓國瑜的出線,黨內分裂聲音眾多,多位國民黨重量級人物如王金平、馬英九,與地方支持度高的新北市長侯友宜,都與韓國瑜保持「安全距離」。甚至,韓團隊有意徵詢黨內副手人選,都是「竹籃子打水」,最終才由前馬政府幕僚、無黨籍的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出線。
▲直到選前一個月,國民黨各位大老才姍姍來遲地與韓國瑜同台,遭到外界各類解讀。(照片來源/國民黨)
仍沈浸在「勝選氛圍」的韓國瑜,有意主導大選走向,不僅首度出現將總統大選的競選總部設在高雄,還在上任不滿週年就請假參選,幾乎「一天一政見」,像是高山設升旗台、故宮一次展等爭議,但最後都無法兌現,徒留笑柄。
韓國瑜競選團隊核心多是新手,節奏亂又屢傳爭議,再加上選舉經費拮据,連傳統造勢場都得靠民間熱情贊助、賣選舉週邊小物來籌錢,很難想像這是一個百年大黨所推派出的總統人選。諸多跡象都述說著,國民黨大老與韓國瑜的關係「貌合神離」,更不意外韓國瑜為何遭遇「民調崩落」,一路遭民進黨碾壓。
意味深長的是,初選過後的吳敦義,第一時間召開全代會修改黨章修正案,刪除「總統兼任黨主席」條文內容;換句話來說,當時擁有高民調的韓國瑜儘管當選,也無法拿下黨主席大位。
然而到了十一月,局勢出現改變,韓國瑜的民調如雪崩般跌落。
身為黨魁的吳敦義竟不顧拖累選情,創下國民黨首例,把現任黨主席(也就是吳敦義本身)納入不分區名單內,被外界認為是選後有意選立院院長而鋪路(編按:事後礙於黨內外壓力,又將其排名往後至第14名),更安排多方爭議人物,如吳斯懷、葉毓蘭等人入名單內。
吳敦義一意孤行的作法,格外顯示對這場大選結果早就「了然於心」,而是早早把重心轉往2020後的立院佈局,以避免「大權旁落」,重新在立院鞏固自身勢力。
平心而論,韓陣營一直未能提出足以說服選民的重大政見,而許多天馬行空的政見,最後都像空包彈一樣落空;換言之,這場選戰的勝負早已在韓國瑜民調節節落後之際,就已揭曉了。
當日的韓流旋風,如今卻像落山風一樣,將高人氣的他捲落在地,對照這幾個月來韓國瑜的表現,今日結果正應驗了「成也是他,敗也是他」,怨不得誰。
▲韓國瑜於當晚8點半左右出面發表敗選感言。(攝影/今周刊攝影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