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協加速智慧城市的發展腳步,美、中、韓等大國陸續南進「淘金」時,「揪團」成為必備,國際合作已成顯學,台商如何搶到這一波東協智慧城的商機?
「舊的模式不適用了,而新的發展模式正在成形……,我們希望能透過三個階段,最終做到『整個系統』的輸出。」說話的,是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龔明鑫。
龔明鑫口中「舊的發展模式」,是東亞經濟發展史上著名的「雁行理論」;而新的模式,是他心中一幅關乎台灣未來十年「產業出口」的策略藍圖。
一九三五年,由日本經濟學者赤松要提出的「雁行理論」,普遍被認為成功解釋了過去半個世紀東亞不同國家產業交替的興衰歷程。在該發展模式下,東亞產業的興衰遵循一個「線性」的發展邏輯,先從作為「雁頭」的日本發展起,當產業漸漸成熟、生產成本開始上升後,這些產業就紛紛轉移到作為「雁身」的亞洲四小龍;待四小龍也失去發展的利基後,再轉移到中國;最終,轉移到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處於「雁尾」的東南亞。
回到前述的策略藍圖,龔明鑫認為,要「完善」這張台灣產業的發展藍圖,有一位貿易夥伴的角色不可或缺,因為,這位夥伴近年正在發動一場產業革命,一場以「智慧城市」之名起義的革命。這位夥伴是誰?它正是過去被視為「雁尾」,如今已成長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台灣的近鄰、坐擁六.四億龐大人口的東協。
源起:解決東協城市化痛點
時間倒回二○一八年四月,第三十二屆東協高峰會上,當時作為輪值主席國的新加坡,為了解決東協快速都市化及人口高度成長所帶來的種種弊病,率先提出建構「東協智慧城市網絡計畫」(ASCN),期望利用工業四.○浪潮下的數位經濟商機,搭配大數據、人工智慧(AI)、區塊鏈與物聯網等新興科技,解決困擾多數東協國家已久的城市治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