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硝煙四起,驅動了台商返鄉投資的腳步,經濟部設立的「投資台灣事務所」更化被動為主動,讓台商回家的路徑更暢通。
十二月上旬,台北市襄陽路上辦公大樓裡的窄長會議室中,經濟部商業司、技術處、工業局及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等各單位主管一字排開,聆聽業者簡報,這場景是「投資台灣事務所」的聯審會議。當天通過了四家中小企業投資案,共投資十七億元,人稱「小天使」的事務所專案經理走出會議室,向在外等待的企業主報喜。
包裝產品 挖掘公司的故事
洪麗玲就是事務所三十名專案經理的其中一位,走進她的辦公區域,多數人因為開會、訪查,不在座位上;即使在辦公室,也因為忙著按計算機或接不完的電話,沒空抬頭和來訪的記者說話。他們的名片上印有經濟部、實務上代表政府,卻未必具公務員身分,主要任務是要透過跨部會協調、整合資源,加速投資案件審查,加上台商當年西進的背景與如今有很大不同,也希望透過這一波返台的機會,促進產業朝智慧化方向升級。
洪麗玲手上有超過八十件案子在進行,從晶碩光學、台橡、儒鴻、台灣半導體等知名上市櫃台商,到生產哈雷機車避震器的創業者「銳欣」,都是她的守備範圍;產品更是從做輪胎、牙膏材料,到明星與國際旅客最愛的高檔牛軋糖、人參何首烏,不一而足。
「很難相信吧?我以前在工研院是看顯示器出身的。」曾在日商服務二十年,中、日文與台語都很流利的洪麗玲,做的工作很硬底,為了服務百工百業,得廣泛涉獵資訊,甚至向聯審會議的專家學檢視財務。「讓廠商享有融資、租稅優惠,這都是人民納稅錢,我們要很嚴謹,要實地訪視,不可能只看paper work就過關。」洪麗玲說,他們專案經理得從接案開始,帶著廠商過三關:訪廠、預審、聯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