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報告顯示中國居民的薪資成長率低於經濟成長率;再者,報告的重頭戲「全國居民消費升級綜合指數」,雖較去年同期增長○.五%,但這個增幅卻是該項統計開始執行的一三年以來首度未過一%。兩項數據,被各界以「消費寒冬」概括解讀。
至於民間投資低落,不只陶冬,傳言中被恒大地產以每年一千五百萬元人民幣聘請的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對此環節也是同表擔憂。
十一月三十日,中國「官方版」的十一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公布,在連續六個月低於代表景氣榮枯分界線的「五十」之後,當月終於回到了五○.二。但任澤平卻很快地在報告中寫到:「我們認為這只是短期擾動而非趨勢性變化,內外需疲弱並未根本性改變。」在報告的同一段落,他也提醒「出口疲弱和盈利下滑,導致製造業投資低迷。」
至於這篇針對十一月PMI指數的點評報告,任澤平所下的標題是這樣的:經濟形勢嚴峻,該出手了!
誰該出手?當然是政府必須提出搶救政策。只可惜,陶冬認為二○二○年政策給力的空間恐也有限。關鍵出在兩件事:「豬」與「債」。
陶冬表示:「雖然豬肉屬於『非核心通膨』的一環,但豬價上漲仍會帶動通膨預期心理,這將導致人民銀行(中國央行)的利率、貨幣政策施展空間受到牽制。」的確,以中國最新的十月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來看,達到改寫一二年二月以來新高的三.八%,同期間,因豬瘟疫情一路飆升的豬肉價格,年增率則為一○一.三%。
依據官方資料,在十一月十六日至二十三日的當周,中國豬價已較前一周大幅下跌六.九%;然而關於中國豬瘟疫情的險峻程度,外界總是難以一窺全貌,若以今年八月底中國銀河證券農業分析師謝芝優發出的警告來看,「中國豬價高位,或將持續至二○二○年中期」;而海通證券對於十一月下旬的豬價下跌,也僅作出「貨幣政策料將不致因為通膨預期而緊縮」的結論,在此之前,該券商曾明白指出,「中國的貨幣政策依舊受制於豬價,短期難有大的放鬆。」
貨幣政策受到牽制之外,在財政政策方面,施展拳腳的空間恐也有限。「一方面,政府不希望繼續擴張支出,另一方面,過往的財政刺激效果也不理想。」陶冬解釋。
企業債務違約率創新高 民間投資信心恐怕很難恢復
根據標準普爾在今年八月間發表的《中國信用評論報告》,中國地方債餘額高達三兆美元,即二十一兆元人民幣之多。而國際清算銀行的資料則顯示,中國政府與民間部門的合計債務占GDP比率於今年初已達二五九%,「過去一年,政府對債務去槓桿的力度有所緩和,不再強調監管,然而問題並未解決……。」陶冬如此表示。
在他看來,居高不下的債務不僅會讓政府的揮灑財政政策刺激景氣的空間受限,「並且,也會帶來新的經濟問題。」他解釋,在一九年,中國企業債務違約率是「史上僅有的高」,由此來看,「非國營企業已經明顯感受到流動性壓力。」
這樣的壓力,看在陶冬眼中,恐會引發另一個相對悲情的「拐點」。他細說近年中國經濟發展史,以過去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長期過程來看,中國經濟基本上是靠企業擴張帶動,直到過去幾年才轉由政府加大投資力度驅動。但政府這幾年的努力效果有限,民間需求起不來,幾年「白工」之後,加上面臨流動性壓力,民間企業可能會有一種「放棄擴張」的心態,開始降低資本支出。
企業降低資本支出,這又回到了中國經濟二○年挑戰的起點——民間需求不足。於是,由債務問題引發的新麻煩,似是將中國經濟導入了某種惡性循環。「另一方面,外部需求也同樣不樂觀。」陶冬表示,即使中美雙方能在今年底簽訂階段性的貿易戰停戰協議,但在美國大選年激情下,美國總統川普「很可能隨時開闢新的戰場。」
惡性循環總有一個解套關鍵點,對此,陶冬認為,「如果看到民間企業投資出現反彈,才會比較樂觀。」他表示,經濟週期傳統上一定是由投資週期拉動,只可惜,「以目前國內、國外整體需求來看,民間投資信心恐怕很難恢復。」於是,他除了認為二○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可能低於六字頭」,也另外下了四個字的注解:「尚未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