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114
編按:台大經濟學系教授張清溪、也是經濟學「台大四人幫」成員之一,週四(1/13)搭乘捷運時,因心肌梗塞忽然失去意識昏倒,警消到場時心肺功能已停止,緊急送往國泰醫院仍宣告不治,享壽74歲。
張清溪過去曾與吳聰敏、許嘉棟、劉鶯釧,共同出版《經濟學:理論與實際》,4人合稱「台大四人幫」,這本書被譽為是經濟學「入門聖經」。
說到心肌梗塞,通常一般人都直覺是「胸悶、胸痛」,這是「急性心肌梗塞」,就是血管中斑塊突然剝落,導致血栓。
而有些人在心肌梗塞前,並沒有胸悶胸痛等症狀,反而是之前可能出現胃痛、肩膀痛等間接症狀,或呼吸變急促、噁心想吐、頭昏昏的冒冷汗、臉色蒼白。
只要這些症狀持續5分鐘以上,就有可能是心肌梗塞正在發生中,如果可以早點發現這些前兆,就要趕快進行自救!
諮詢/王怡智/臺大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原文刊載於2019/11
每隔一段時間,新聞就不時報導猝死案例,提醒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潛在風險的病患,應特別注意日常作息、保暖及運動,避免憾事的發生。
PC Home創辦人詹宏志的夫人、知名美食作家王宣一,在義大利中部城市柏魯加(Perugia)猝逝,享年59歲。詹宏志懷疑太太可能是心臟病發,但王宣一過去並無相關病史。
「謝姓32歲男子,日前泡在網咖多天,被發現時已猝死在店內,調查死因後發現因多日打線上遊戲,久坐過勞引起心肺衰竭而猝死。」
「200公斤的55歲男子,因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病史,臥床多時,凌晨時被家人發現倒在房內奄奄一息,送醫急救後仍不治。」
「一名員警因重感冒請假在家,因家人連絡不上,請鎖匠來開門,只見這名員警趴在冰冷地上,調查死因發現是天氣寒冷,引發心血管疾病而猝死…。」
以上這些怵目驚心的猝死案例,皆是日前新聞報導指出的消息,其他如演員戎祥酒後猝死意外、前內政部準部長廖風德於登山步道上猝逝、知名歌手馬兆駿心臟病突發不幸死亡,相信大家都還記憶猶新。
不少案例發生的年齡,都還處於意氣風發的青壯年時期,令人不禁擔憂猝死是青壯年的殺手,究竟猝死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又是猝死的高危險群?猝死發生前的警訊為何呢?
猝死9成為心血管疾病引起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猝死的定義,指的是人原本在無任何症狀時,由症狀的發生、失去意識到死亡,整個過程僅發生在一個小時內稱為猝死。
由國內外相關文獻報告指出,猝死發生的案例原因高達9成是心血管疾病引起,少數特殊例子才是由嚴重的內臟器感染、肺栓塞、或嚴重腦中風導致。也就是說,大部分猝死發生原因多與心肌梗塞、狹心症、心肌病變,合併心律不整等原因有關,而猝死原因的歸咎,又大致可分為心臟本身結構以及血管問題所引起。
1.心臟結構或狹心症引起的猝死:指的是心臟原發性的結構問題所引起的猝死,最常見發生原因是心臟衰竭。造成心臟衰竭原因很多,如:瓣膜性疾病或心肌病變(有肥厚型心肌病變、擴張型心肌病變、限制型心肌病變等數種型態),因而導致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如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而猝死。
另外是冠狀動脈疾病(即狹心症)的問題,我們可以試著想像,當動脈血管變窄或阻塞的情況下,因為流通的血液變少或流不過去時,心肌便會出現缺血,可引發心肌梗塞,或很厲害的缺氧狀態,因而導致如前述致命性的心律不整而猝死。
再來就是心臟或冠狀動脈沒有明顯上的病變,通常這與家族遺傳疾病有關,像是心電圖的QT節段較長或容易出現在東南亞地區的Brugada症狀群(布魯格達氏症候群),主要與細胞膜離子通道病變有關,在某些狀況下誘發心室顫動,引起致命性的心律不整。
2.其他血管問題引起的猝死:其他血管問題引起的猝死,多半是因為血壓過高所引起,最常見的疾病是腦出血,以及主動脈剝離或破裂所引起的猝死,均是因為過高的血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又或者是病患有主動脈瘤,在某個情況下突然破裂,大出血後造成無預警的猝死。
猝死高危險群
猝死發生原因高達5成與冠狀動脈疾病有關係,另外本身有心臟結構異常或是其他血管性問題,或已知心律不整的病患,平時就要妥善治療。此外,過於肥胖或有已知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者,也都是危險群。這些人應特別注意防範猝死的發生。
猝死有哪些高危險群?以及常見原因?可歸納為以下4點:
1.家族遺傳:
家族中有人患有遺傳性心臟問題或心血管疾病,諸如猝死家族史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應積極監控自己的危險因子並控制之。
2.環境因素:
冬天氣溫過低時,在血管收縮的狀態下,容易引起高血壓或冠狀動脈方面的疾病,因此氣溫低時應做好保暖措施。
3.飲酒過量:
喝酒過量也會造成血管收縮,引起血壓升高誘發心血管疾病導致猝死;另外若是酒後發生嘔吐,除了容易因嗆到而引起呼吸道阻塞,吐的瞬間血壓也會飆高,也非常容易引起猝死,所以新聞很常出現酒後猝死的案例,原因就在於此。
4.其他:
其他如少運動、肥胖、壓力過大者也應留意。
簡言之,除了平時應好好控制已知之心血管疾病外,也要做到戒菸、不過量飲酒、定期運動等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猝死找上門。同時提醒,一旦心血管功能產生變異而導致相關症狀,都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引起猝死,建議應進行詳細檢查,找出確切病因,才能進一步達到預防猝死的目的。
心肺復甦術 猝死救回的關鍵
臨床發現,猝死如果能在停止心跳的一分鐘內,馬上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恢復心跳成功率高達9成,然而一旦心臟停止5至6分鐘後,心臟沒有進行按壓就會缺氧,甚至造成腦死,若將來有機會能救回來,可能也會成為植物人,形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因此,如果有類似猝死前的徵兆發生時,請務必趁早就醫檢查,若是屬於猝死的高危險群,或是曾經有猝死經驗有幸救回一命的人,將來再發的機率頗高,其家人及朋友更應具備心肺復甦術(CPR)的急救能力,以備在第一時間內搶救。
猝死前警訊 不可不知!
那麼,究竟在猝死發生之前,身體是否會發出一些徵兆,告訴你快要承受不住了呢?其實猝死前的確會出現一些症狀,包括胸悶、氣促、喘、心悸、頭痛、胸痛等,都是猝死前發生的警告徵兆;尤其平常容易喘、感到疲倦、會有間歇性胸痛、心悸的問題,就要特別小心是否有心臟方面的問題;此外,若患有腹主動脈瘤,也可能出現腹痛的情況。
健康Q&A
Q、我父親有輕微的心血管疾病,但是他很喜歡跑馬拉松,請問從事這樣的運動安全嗎?會不會有猝死可能?
A、在心血管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情況下,當然要鼓勵父親運動,不過從事的運動建議以有氧運動較為適合,像是快走、游泳這類較緩和的運動為佳,盡量不要選擇需要衝刺的跑步、舉重、鍛鍊肌肉這類的無氧運動。
至於馬拉松雖然是項很好的運動但由於距離或持續運動時間可能較長,因此仍然必須提醒病人,即使心血管疾病控制良好,還是有一定的風險存在,只要發現自己有一點點不舒服,諸如胸悶、氣促、喘等情況,千萬不要勉強,應馬上停下來休息,必要時尋求醫師的幫忙。
※本文獲全民健康基金會授權轉載,刊自《好健康》雜誌第35期(2015-04-15出刊),原文:猝死案例頻傳 猝死能預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