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不可以摔,一摔可能就此倒下或失能,但肌肉減少、衰弱才是長者容易摔倒的主因。
想延年益壽,活出有品質的老後生活,先辨別老化、衰弱症與肌少症的差異。
今(2019)年十月,由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領軍的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發表了最新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這是整合台、日、韓相關數據,歷時五年的研究結果,對於台灣肌少症預防及老年醫學的發展進程,也被認為有著重要意義。
「過去,我們都以為這些症狀只是『老了』。」對於肌少症的判斷標準出爐,荒井秀典這麼說。他是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理事長、日本老年醫學研究先驅,十月來台參加智榮基金會與安益國際集團共同主辦的「國際無齡論壇」,接受《今周刊》專訪談「老」。
他表示,衰弱、肌肉無力,不只是「正常的老化」,「其實,也是一種『病』!」這些症狀正式名稱叫作「衰弱症」及「肌少症」,其中,肌少症已在二○一六年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認定為疾病。
不只是「正常老化」
一年內失能機率達四成
簡單說,肌少症是指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開始減少、肌力下降的症狀;肌肉減少造成走路速度變慢、體力也愈來愈差,身體機能大幅退化。另一方面,根據日本老年醫學會的定義,衰弱症指的是高齡者活動力低下,症狀包括體重減輕、倦怠、認知機能退化等。
無論是肌少症或衰弱症,這些相關症狀,往往會被直覺認為是「不可逆的正常老化現象」,因而疏於治療或未提早預防,最後造成憾事。所謂憾事,荒井引用數據說明,一旦罹患衰弱症、肌少症,一年內失能的機率高達四成。
根據國內醫界研究,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罹患肌少症的長者超過三十萬人,其中八十歲以上的男性罹患肌少症的比例更高達三成。若是置之不理,不慎摔倒、進而失能,會造成健保及長照資源極大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