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竹北人對台元科技園區都不陌生,也知道它是中資挖角台灣半導體人才大本營,但是你很難採訪到。」當記者私訊一位住在竹北的科技人,問起台元科技園區時,他回了這麼一段話。「幫中資工作的人,一定都簽保密協定,在職時與離職後,都在保密範圍內。」他們對記者當然不可能透露,就連自己的親朋好友也不會明說。
過去四、五年,竹科充斥著這種默默正在發生什麼事情的微妙氛圍,「我們看到年輕工程師不斷地從竹科跑到車程約十多分鐘的台元科技園區,然後不久即換車子、買房子。」這位科技人說起自己好友就曾抱怨過兒子,「好好聯發科不做,說要創業,實在也不知道他現在到底在幹什麼?」
「創業」,是目前中資挖角台灣科技人才的手法之一,台元科技園區雖不乏知名正常的台企公司,但有不少三至五人成立的新創公司,挹注他們創業的資金就可能來自中方。
一位正在大學教書的教授自己曾經被中方接觸,差點也要「創業」,也目睹同事、學生往同樣路徑發展。他是站在「中資挖空台灣技術漩渦」旁的見證者,以下是他的親身經歷與觀察分析:
大約五年前,我的一位學生帶他朋友來找我,提到他朋友公司對我的技術有興趣。在他們牽線下,我跟這家公司前後談過七次,三次在台灣,另外四次在中國,都是趁我去中國開研討會或演講時進行。
這家公司設在薩摩亞,香港、台灣與中國都有子公司。我是大學教授,技術當然必須透過學校技轉。當時法律雖規定不能技轉給外國公司,但若這家境外公司在台灣設立子公司,學校技轉給台灣子公司就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