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違章工廠問題盤根錯節,不是政府官員宣示性發言或象徵性的「清查」就能改善。
政府若無法端出有效管理機制,恐將持續為這「多不管地帶」下的沉痾,付出重大代價。
二○一六年五二○以後新增的違章工廠,都要拆除……如果地方政府不拆,經濟部會斷水斷電!」十月初,台中大雅區農地鐵皮工廠惡火帶走兩名消防員性命,讓農地違章工廠問題再次受到關注,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立法院再次宣示政府拆除違章工廠、保護農地的決心沒有改變。
與此同時,內政部消防署也發函各縣市消防局,要求全面清查轄內違章工廠、倉庫,限期十月底回報。
但基層消防員並不認同政府每次發生憾事後的「膝反射」作為,一名消防員苦笑著說: 「新屋(保齡球館)、敬鵬(工廠)大火造成消防員罹難後,每次都要求清查,有用嗎?」
基層消防員這番心聲,來自農地違章工廠問題盤根錯節,實在不是官員宣示性發言或象徵性的「清查」就能改善。
農地工廠不減反增 誰的錯?
談到違章工廠,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蓋在農業區、違反土地使用管制規定的工業設施。今年六月,立法院三讀修正後的《工廠管理輔導法》明訂,以蔡英文政府上任的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為界,在此之前的既有違章工廠,高汙染者須拆除、低汙染者兩年內申請登記;此後新增的則一律停水、停電並加以拆除。
若依照法律「只拆不蓋」,農地工廠數量應會下滑,現實卻不然,今年八月農委會給經濟部的資料顯示,一六年五月二十日之後,全國農地遭占用面積新增約一千五百公頃,分布在十八縣市,農地工廠顯然還在增加。
對於農地工廠不減反增,外界將矛頭指向農委會未落實農地農用政策。但實際上,農委會只負責盤點「農地使用狀況」,違章工廠由經濟部實質認定,而拆除作業,則屬於各地方政府權責。也因此陳吉仲在立法院答詢時說的,「農委會早就公布農地違章工廠名冊,但地方不編預算、民代刪預算。」並非推託之詞。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