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興以違反人權為由,被列入投資觀察名單,這項「制裁」實則是雙方長達5年的互動結果。
在台灣許多企業發展ESG仍不得其門而入之際,年興案例可做為一重要參考。
衡量公司責任的最有意義標準,不是公司運營中是否存在問題,而是公司是否正在尋求大膽和創新的方法來解決它。值得稱道的是,年興,正在這樣做。」這一段話,來自美國工人權益聯盟(WRC)於今年八月十五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報告的目標對象,就是文中提到的台灣紡織業者年興。
去年七月,年興被挪威主權基金列入投資觀察名單,理由是違反人權。其背後反映的,是近年席捲歐美的一股「以ESG為名」的投資浪潮—國際投資機構、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評價不再只看財務數字,亦會審酌公司在治理、環境保護與勞工議題等社會層面的表現。
違反人權被盯上
三年未回應 年興被列「觀察名單」
對國內企業來說,應對這種評價當然是一個全新挑戰;尤其,國際間各家機構仍有標準不一、方法不同的問題,更令國內業者傷透腦筋。
在各家機構中,挪威主權基金對「認定ESG待改善」企業的評價過程揭露較完整,從該單位提出的年興調查報告中,可以看見雙方的互動攻防、國際機構在意之處,以及在挪威主權基金眼中,企業應答的對或錯。或者說,這趟過程,對國內企業而言,是一份極具參考性的ESG應對教案。
首先,從去年挪威主權基金對年興的調查報告談起。
這份報告是在去年七月年興被列入觀察名單後發布,其中揭露了此前與年興之間的互動,第一個重點在於時間。簡單說,從挪威主權基金「第一次盯上」年興,到拍板列入觀察名單,期間經過長達三年,而在這三年間,年興至少被三次要求有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