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現在連租屋也漸漸吃力,而且租屋族權利沒有得到相對保障。「租屋這塊三十年來,政府幾乎完全沒碰過。」崔媽媽基金會的執行長呂秉怡說到。他認為,政府未有效管理租屋市場,以致許多與租屋有關的政策工具都使不上力。
「由於租賃市場長期地下化,從法令規範到經營管理,皆缺乏完善體制,無法支持市場正常發展。長久下來,專業經營投資不足,租賃雙方權利義務不明,導致居住品質落後,租賃糾紛頻傳。」呂秉怡說。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彭揚凱說,德國對屋況品質、權利義務、租金價格是否穩定,都有嚴格管制;相較之下,台灣租屋族非常弱勢。「雖然台灣建築管理法規嚴格,但要求之下,下有對策,頂加(頂樓加蓋)、隔間。租屋供給端的問題不解決,政府租金補貼也沒用!」
而且更扭曲的是,租金連番上漲之時,台北市現在仍有六萬棟空屋。許多專家學者建議,利用租稅手段,釋放空屋進入租屋市場,可緩解租屋族壓力。
台灣持有成本低
擁有愈多房子的人 空屋率愈高
「台灣很多人房子不是拿來用的,空屋這麼多,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持有成本低。」彭揚凱說。根據內政部營建署資料,擁有三戶房子的人,其空屋戶數占這群人持有總戶數的十四.三%;四戶房子的人其空屋率是十五.三%;五戶房子以上的人其空屋率十五.九%,「擁有愈多房子的人,空屋率愈高。」彭揚凱說。他認為,針對持有多戶數的人提高持有成本,出租之後得到租稅優惠才能有效地把空屋引導進租屋市場,解決供不應求的問題。
空屋:依內政部「低度使用(用電)住宅」定義,為每年11、12月平均用電度數低於60度。
蔡英文政府喊出「社會住宅二十萬戶」,其中也包括八萬戶「包租代管」。所謂包租代管就是透過租金、賦稅補貼,吸引屋主把房子交給包租、代管業者,由於收取政府補貼,包租代管業者會以比市價便宜的價位租予弱勢民眾。
包租代管政策有移轉空屋的目的,然而據內政部統計,截至八月底,全國包租代管的媒合戶數僅有五○○八戶,距離八萬戶目標非常遠。吉家網不動產董事長李同榮直言:「蔡政府對社會住宅,方向正確,但執行一定失敗。如果希望用包租代管引導空屋移轉,指望空屋變成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那不用想。」他認為,最大問題的根源在於空屋多是中大坪數,不符合社會住宅需求者的需要。
包租代管無法有效引導空屋釋出,使得政府興建社會住宅成為紓解租屋族壓力的唯一管道。雖然量能不多,即使達到蔡英文政府訂的「八年二十萬戶」目標,也不過是全國住宅總量的二.三%(以一九年第一季住宅存量計),較諸鄰近各國的社會住宅比率仍偏低。但是,對於當地租屋市場也可能產生比價參考影響,對租金行情產生邊際效應。
「台灣的公宅政策真的要從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開始,才算真正走對方向。」彭揚凱評論。過去不管國民住宅或合宜住宅,都可出售,最後淪為房地炒作的工具。
民間、學界推進居住正義
四年來北部社宅建設大有進展
一○年起,OURs、崔媽媽基金會結合其他非政府組織及學界,共同發起台灣的社會住宅運動及一四年的巢運。適逢一四年地方首長選舉,候選人為了搶攻選票,紛紛在競選政見中提到社會住宅政策,而最重要的六都,藍綠兩黨十二組候選人全數回應。
一四年,柯文哲競選台北市長時提出興建五萬戶公共住宅,時任新北市長的朱立倫提出五年內提供七千戶以上社會住宅;桃園市長候選人鄭文燦提出二萬戶為目標;台中市長候選人林佳龍提出一萬戶公共出租住宅。
一五年蔡英文競選總統時,提出八年內完成二十萬戶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當中十二萬戶直接興建,八萬戶包租代管。
過去四年,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都如火如荼進行社會住宅興建。以內政部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六都中以台北市確定的一萬九千戶最多,其次是桃園市的一萬戶,新北市的九千七百戶。以二○二○年的目標達成率來說,桃園市的達成率最高,超過百分之百,台北市與新北市的達成率約七成。
▲點選圖片放大
不過,若看二○二四年的目標,依地方政府的態度與執行速度,要達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首先,以台北市來說,市長柯文哲在今年四月就曾釋出「空屋太多,不蓋社會住宅」的訊息。但遭OURs等民間團體抨擊:「如果空屋可以釋出,那為什麼包租代管只有四千多戶?」
現在,到了選舉期間,柯文哲九月上旬舉行記者會,宣布「居住正義二.○」計畫,改口台北市政府仍要完成五萬戶目標。曾主力執行台北社會住宅政策的台北市都發局前局長林洲民直言,現在台北市社會住宅一萬九千多戶的進度,早在柯文哲上任第一年就已經編列後續執行預算,盤點執行進度,包括:設計、興建⋯⋯。如果現在台北市政府都沒有後續預算編列,那距離目標還有逾三萬戶的社會住宅,怎麼可能出現?
在蔡英文政府的規畫中,新北市將負擔五萬兩千戶社會住宅目標,但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接受《今周刊》採訪詢問時表示,新北市以二三年完成一萬戶為目標,與中央規畫落差很大。
中央將積極與地方協調
「如果都蓋起來,絕對超過十二萬戶」
對此,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表示,中央政府會積極介入。「一開始進度還不錯,地方政府自己先往前走。現在確實出現一些地方政府不配合的狀況,所以第二階段我們準備好了,會大量介入社會住宅的興建。」花敬群表示,全台已經盤點四、五百處基地,如果都蓋起來,絕對超過十二萬戶。「我們最近會向行政院報一個『住宅政策修正案』,已經規畫整個社宅的圖景,現在執行中的有四萬八千戶,也還有七萬多戶要盤,報行政院後,獲得同意就會繼續執行。」
去年,許明恩、許芳宜曾經參觀過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的社會住宅展、對台北市即將完工的社會住宅案子如數家珍。「我抽中社會住宅時,真覺得自己生對時間。」但看到後續即將完工的社宅案子,交通更便利、管理更完善,「我又想,我是不是生太早了。哈哈哈!」他開玩笑說。
會有更多年輕人像許明恩一樣,感恩自己「生對時間」嗎?彭揚凱說,「社會住宅是年輕人大力支持的,又是相對稅制改革、實價登錄阻力較小的居住政策,如果連這樣的政策都無法達到,還要大家相信政府真的在意居住正義嗎?」「如果台灣不現在好好處理好居住正義這一塊,將來勢必導致過大的社會成本。」現在,香港年輕人的怒吼,值得警惕。

▲台北市南港區東明社會住宅近期落成,已經吸引大量民眾申請入住。
(攝影/吳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