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孩子的教育不能等」,但到醫院做早療、來回卻得花上兩小時的車程,已是台東偏鄉遲緩兒家庭就醫的莫大阻礙。這個心聲科技部聽見了,在地深耕多年的「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在科技部的協助下,未來將與多所大學與醫院攜手合作,運用科技突圍現今發展遲緩兒的困境。
科技部為了解社會需求,去年推動「科技突圍」專案,藉由全民提案的形式,讓科技走入民間。已執行一年的「漸凍症病友智慧溝通系統」為例,順利端出成果,讓漸凍症患者能透過友善介面的科技輔具下「溝通無礙」。
緊接在後的「偏鄉早療跨領域專案整合平台」這項提案在全民投票及跨領域專家評選下,脫穎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協助偏鄉遲緩兒家庭,擁有更為便利性的早療環境、治療師不必再翻山越嶺而來,科技部透過多次的需求轉譯及供需對話的過程後,研提一項資訊零時差的「偏鄉早療實驗計畫」。
其中除了將建置「物聯網早療資訊匯流平臺」外,還跨足了 「早期療育」、「資訊工程」等專業知識,因此找來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台東大學與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以及台北榮民總醫院的精神科做為專業執行團隊,未來將共同研發出「遠距早期療育介入作息本位(RBI)方案智慧評估系統」、「早療數位教育及培訓課程開發」、「發展遲緩兒童復健虛擬教室」等。
這些設計即是降低做早療復健的時間(或是路途)門檻,讓家長在家也能使用,透過VR教育課程、智慧復健方案、特教資訊的即時更新,使得發展遲緩兒擁有更完善、完整的早療品質。
主要負責「物聯網早療資訊匯流平臺」的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吳曉光教授表示,發展遲緩兒的能力到底進步得如何、早療介入的程度有多大幫助,在過去都沒有妥善的資料整合。但物聯網平台的出現,可以有效儲存資訊,能幫助專家長時間追蹤、進行數據分析,有助於改善早療資源的挹注,未來若能透過雲端平台搭配早療專業知識的導入,將可以讓服務結果可視化,也可以讓使用者感受到科技創新的幸福感。
以往的科研計畫中,老師們都是依據各自的專業進行單點突破,此次的「偏鄉早療實驗計畫」則是將老師們的研發能量進行點線面的串連,成為一個「接地氣」的計畫,藉由整合資訊工程、特殊教育等專業,偏鄉遲緩兒的困境,有望在科技部的「科技突圍」專案協助下,出現改變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