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解開為何台語新聞「台語不標準」的驚人謎底

解開為何台語新聞「台語不標準」的驚人謎底

2019-09-20 13:26

臉書、網路與街談巷議,時不時有人批評電視上的台語新聞,講得「不標準」。

這點我頗有同感,自有台語新聞後,總覺得那些主播講得不好聽,新聞畫面配音怪怪的……就算公視台語台已開播,我還是有這樣的感覺。遇到問題,處心積慮我就想來破解,如同偵探那般,推論、分析、找出答案,以下是我的解謎過程:

 

 

推論一:就是不標準

 

某些新聞台主播與畫面過音,錯音與華語化嚴重,沒有嚴格基礎訓練與台語顧問指導,講得很糟、很糟。

 

對某些台語新聞從業人員來說,台語只是種工作技能與表演方式,離開主播台與配音室,就改口說華語,當然「不標準」。

 

如此情況恐怕持續了一、二十年,某些電視台依然沒有改善,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高層不想改善,觀眾邊看邊罵也接受,真是匪夷所思。

 

幸好台語台開播了,之前就有電視台努力精進,有了刺激與比較,希望台語新聞的水準可以大大提升。

 

推論二:腔調方音異

 

語言學定義的台灣閩南語,主要分為泉州腔與漳州腔,底下還有次方言,聲韻、變調、用詞有很細微的差別,就算是優勢腔,也有地域之差。然而,只要有那一點點點的差異,觀眾就會覺得「不標準」。

 

這點,我倒希望台語新聞可以標示腔調特質,例如嘉義民雄腔、高雄楠梓腔、基隆港腔。更為期待的是,可以用鹿港腔、宜蘭腔、永靖腔、淡水腔來播送,增加大眾對南腔北調的認識與熟悉。

 

推論三:新聞台特質

 

所有語言都一樣,不同的情境、職業與人之特質,會生發不同的氣口(khuì-kháu)。演講比賽、牧師傳道、漢詩吟唱、飯桌對話、歌仔戲布袋戲、菜市場討價還價、黑道火拼……各有不同的氣口(真是多彩繽紛)。

 

至若新聞台的氣口形塑,有其實際的需求:要在最短時間將事件精萃傳達給大眾,速度就得快,資訊必須精要,言簡意賅。因口語傳達速度甚快,鼻音與入聲字常弱化,聲調易被拉平,許多內容無暇解釋,只好濃縮用語或以術語代替。

 

就因不是心目中認定的「氣口」,速度與用詞不習慣,觀眾感到礙耳,易被判定為「不標準」。

 

推論四:你被制約了

 

華語長期佔據台灣的公領域,造成媒體傳播與正式場合的語言被縮限。如此浸潤數十年,已形成內在之深層制約,除了參雜英語與台語增益效果,若全台語公開宣說,會和大眾的程式不相容,進而覺得彆扭、緊張,甚至反彈(如同電腦遲慢甚至當機)。

 

同樣的,自台灣有電視新聞,幾乎為字正腔圓之華語播報。一旦轉換為全台語頻道(客語與原住民各族語亦然),許多人無法調適。就算主播發音相當道地漂亮,怎樣就是和內建的語言程式不相容。這樣的衝突,爆口為「不標準」三字。

 

驚人謎底

 

 

以上推論,是如此的細膩用力,殊不知,背後還有一個更大的謎團,超乎你想像。

 

台灣的新聞用語,基本上都是從華語轉譯來的(往回推常常是英文、日文),台語新聞的初期發展,猶如在做翻譯工作。

 

舉個例子,政治人物常做一個「澄清」的動作。台語的tîng-tshing,指水的物理現象,較為台語脈絡之思考,得用掰會(pué-huē)。但觀眾已受數十年華語沖洗,早接受新詞「澄清」。若在新聞播報時用舊詞「掰會」,觀眾不知原意、莫名所以,「不標準」便脫口而出!

 

其次,許許多多詞語乃硬生生從華語轉譯過來,台語還找不到適當說法,例如:呼籲、抵用、潛在、前瞻、避險、貧富差距……多不勝數。更恐怖的是外來語與新詞,如雙股螺旋、商用部署、沙烏地阿拉伯、防糾結底刷、角落生物……。

 

再加上,現下的台語新聞,多據華語新聞文字影音來轉述與配音,還未組織完整的新聞採訪團隊,全台語訪問仍少,切入角度與敘述脈絡欠缺。也就是,台語新聞亟待建立完整組織與製作SOP。

 

結論歸納

 

綜合以上所論,這一切的「不標準」,歸根究柢有三大原因:

 

一、基礎用語:未來的台語委員會,得羅列外來語與新詞之標準,作為依循。

 

二、新聞敘述:基礎的敘述脈絡與參考文本仍零碎,得好好整理並廣為應用。

 

三、獨立團隊:得建立以台語為採訪語言,獨立製作的新聞編採架構與團隊。

 

優質推薦

 

在問題仍未徹底解決前,目前我認為最好的台語新聞,是公視台語台「下晡新聞」。如同台語人慣聽的廣播電台。主播吳國禎的節奏符合台語聲調慣性,用詞道地準確(將阿祖輩的語言講回來),氣口、腔調勻稱,且內容常引用傳統文本,是我認為最「標準」的台語新聞。尤其是「解文說字」單元,點開來一段一段聆聽做筆記!

 

若你觀看吳國禎的台語新聞後,還是認為「不標準」,那你大概被那些劣質的鄉土劇與粗製的台語新聞給洗腦了。或者是,你心目中的「標準」,是外星語。

 

作者簡介_鄭順聰

嘉義縣民雄鄉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曾任《重現台灣史》主編,《聯合文學》執行主編,現於教育廣播電台主持全台語節目《拍破台語顛倒勇》。著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

 

延伸閱讀

我賣藥,也賣台:中國對「台語電台」溫水煮青蛙式的滲透
我賣藥,也賣台:中國對「台語電台」溫水煮青蛙式的滲透

2019-06-11

降息不等於股市利多
降息不等於股市利多

2024-08-28

大選前的美國股市
大選前的美國股市

2024-09-25

中東的代理人戰爭
中東的代理人戰爭

2024-10-09

藏電於民的日本能源政策
藏電於民的日本能源政策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