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這塊雜草叢生、堆放建材雜物的荒地上,范梅玉與幾名老住戶記得很清楚,這裡曾是台中東勢最顯眼的地標大樓「龍之居」,共住滿了超過一百戶人家。
這棟樓高十一層的住宅大樓,因為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而一夜傾斜。當時,東勢是全台傷亡最嚴重的地方之一,不僅對外交通全斷,形同孤島,更有屋齡還不到五年的新大樓相繼倒塌,逾三萬人無家可歸。
「我先生是九月二十二日生日,每年快過生日的時候,他半夜還是常常想起那一天。」今年五十四歲的范梅玉說,房子倒塌後,他們夫妻與兒女一家四口住進政府提供的災後組合屋,後來婆婆過世,才搬回丈夫的東勢山區老家,用政府的賑災補貼蓋了農舍,現在種植水梨為生。
二十年了,小城裡的大樓漸漸蓋回。與龍之居距離三分鐘車程、當年有人不幸罹難的「王朝一期」大樓,二○○六年易地重建為「文新帝國」,成為東勢新指標,但范梅玉等人爬過窄窗逃離的家園,如今卻仍荒煙一片。
重建「停滯關鍵」
缺資金、重整慢,所有權人難尋
把家蓋回來,得仰賴政府與民間資源整合投入。九二一過後,政府以「築巢專案」補助弱勢災民二十萬元至五十萬元的自宅重建費用,並考量到災民房屋倒塌,缺乏擔保品向銀行貸款重建,因此成立「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下稱九二一基金會)辦理專戶,作為災民重建家園的貸款信用保證。由於當年多數倒塌住宅為新大樓,不少災民仍背負房貸,於是當時《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也訂定,災民可以與銀行協議,由金融機構承受震損房屋的貸款餘額,再由中央銀行補助利息。
然而,牽涉大量所有權人的震損集合住宅,仍是震災多年後待解的難題。雖然當時政府推出「臨門方案」協助集合住宅重建,但根據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的最新研究中發現,在他可追蹤到的一三八棟震損集合住宅中,目前仍有四十四棟沒有重建紀錄,台中市、南投縣兩地各有約二十棟。
臨門方案:集合住宅過半所有權人同意重建,基金會就提供周轉金給災民的更新會,發放不願重建者的補償,有意願重建的災民,則可獲得80%重建所需費用的無息周轉金,災民不用抵押擔保,向中央銀行申請921優惠貸款,再歸墊給基金會。
災後幾年,范梅玉(左)與先生回到東勢山區老家,種梨務農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