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思岳第一次走入台中石岡時,還拄著拐杖。
那是一九九九年的十月初,他剛主持完無殼蝸牛十周年的活動,抓了個空檔取出因車禍打在右腿裡的鋼釘,「但九二一發生了,」他說:「一天內中部突然多了許多『破殼蝸牛』,路一搶通我們就盡快開進來。」因入駐倉促,無暇好好復健,時過二十年,他仍因脊椎側彎而留下長短腳的後遺症。
無殼蝸牛:為抗議房價飆漲及財團炒作房地產,1989年8月「無住屋者團結組織」號召了上萬人,於當時房價最高的台北市忠孝東路夜宿,參與運動者自稱為「無殼蝸牛聯盟」。
盧思岳是嘉義人,也是台灣早期住宅運動「無殼蝸牛聯盟」主要幹部。因長期在中部教書、活躍於中南部的社運、工運,並與中部青年志工相熟,當九二一地震發生時,他受「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指揮,集結中部志工人力,進入台中石岡成立工作站,協助災後調查,那一年,他剛四十歲。
當時台中縣市尚未合併,石岡是台中縣二十一鄉鎮中,面積第二小的,有八五%以上住民都是廣東大埔輾轉移入的客家人,民風淳樸保守,一向少有外人進入。石岡共有十個村,住著一萬六千個住民,九二一傷亡比率(一.一四%)卻為全台最高。
據石岡鄉公所災後統計,死亡一七九人、受傷五十五人、房屋全倒一二○七棟、半倒九二四棟(包含客家傳統合院「夥房」全倒二十八座、半倒四座)。盧思岳的工作站便設在石岡「土牛村」,也是受創嚴重的村莊之一。
夥房:客家傳統建築,同一姓氏或有血緣的人共同居住的生活空間,類似閩南三合院。中間為祭祀祖先與進行宗教儀式的公廳,兩側護龍則由子孫居住。
鄉公所將盧思岳一行人安頓在土牛社區活動中心二樓,小隔間供人住,「展開睡袋就可以睡」;大的空間「則放滿在地大族劉家的牌位。」盧思岳說。
盧思岳口中的劉家,是石岡第一大姓,清朝中葉從廣東大埔來到石岡經營樟腦生意致富。「曾經從石岡走到豐原,腳下的土地都是劉家的。」現年七十歲的劉家來台第十世孫劉祥三,語氣猶有往日榮光。
震後的劉家老夥房,屋瓦與牌匾碎了一地。(劉達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