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點,台中市西屯區公所調解委員會長廊上的帶桌板座椅,已經坐著幾位等候叫號的民眾,有人手臂上還纏著繃帶。
這個人口二十三萬人的行政區,二○一八年共受理二三九六起調解案,占全台中一○%;其中超過九成案件屬於車禍糾紛。
「西屯是交通要衝,每年平均發生一萬兩千起交通事故,調解案一直是全台中最多,而且不斷增加。」調解委員會祕書游宜蓁解釋,由於需求龐大,過去只有兩人編制的調解委員會公務員,再怎麼拚命作業,也無法讓申請調解民眾在法定十五天內接受調解。
為因應繁重的工作量,西屯區公所一二年嘗試開發「調解行政作業管理系統」,內建各種文件範本、格式、模組,取代傳統以Word軟體繕打的工作模式,縮短五五%文書作業時間,成功將申請調解民眾等候時間由二十天降為十到十五天。即使調解案數逐年上升,效率仍不受影響,一八年西屯區調解成立比率高達九五.四%,且成立案全數獲法院核定,等同判決效力。
這項創新,讓西屯區過去五年三度被法務部評為台中各區調解績效第一名;台中市法制局也因此在一七年正式將系統服務範圍輻射至全市,處理每年兩萬多件調解案。
流程改善,讓第一線公務人員更有餘裕發揮創意。
游宜蓁認為,分析每年兩千多起車禍糾紛調解案,有助於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因此她自一七年起彙整車禍發生熱區與調解獲知的詳細肇事原因,轉交台中市警局與交通局,期待能作為提升交通安全的依據,「調解是在不消耗司法資源的狀況下,替民眾排解糾紛。但我們也會思考,還能不能多做點什麼?」她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