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美貿易衝突,台灣廠商從去年開始展開的因應措施,如今看來已見成效;
市調機構IDC台灣區總經理江芳韻以產業貼身觀察,解析出台灣廠商的致勝關鍵。
中美貿易戰爆發迄今,在美國總統川普難以預測的操作下,持續升級關稅壁壘。
台灣廠商在中美兩大強權對抗的夾縫中,無不思考如何從中找出生存之道。市調機構IDC台灣區總經理江芳韻指出,面對貿易戰衝突,備受衝擊影響的台灣廠商已漸漸找出因應措施。
其中,最顯著的就是供應鏈逐步轉移的成效,以及抓住貿易戰中被高度討論的安全議題。除此之外,江芳韻也指出隨著遷廠需求的浮現,「工廠自動化、數位轉型,也被highlight(強調)出來。」成為台廠面對變局的一大重點。
從二○一八年三月美國啟動貿易戰開始,不少以中國為生產基地,以及處在中國品牌供應鏈的廠商,被認為將受到極大衝擊。資策會資深研究總監陳子昂即提到,一開始資通訊產品被認為是受衝擊最大的項目,原因是在關稅名單中,資通訊產品的比率高達三○%以上。
然而,外貿協會九月五日公布的資料卻顯示,今年前七個月台灣對全球的出口數據中,資通訊(ICT)產業類別的出口項目不但不見衰退,反而有著二.三五%的成長;當中的「資通與視聽產品」,更有著二○.二八%的成長率表現,儼然成為這一波台灣出口增長的主力之一。
供應鏈完備度
成為生產基地移轉重點
江芳韻指出,這是台灣廠商以靈活的彈性,因應貿易戰衝擊所得到的成果。台廠出口能夠不降反升,「歸功的第一個因素,就是供應鏈的改變。」她指出,除了採取移出中國生產基地、選找第三方基地的措施外,同時也包含了重新尋找原物料供應鏈的措施,藉此確保生產過程中,能穩定取得原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