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開學,台北市有三十一所國中小將迎來一項特別計畫。當這學期結束,這三十一所、二千三百名學生,除了學業成績外,還會得到一個禮物——社會智能觀察紀錄,記載個人情緒、人際溝通風格能力,能讓學生、家長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人格特質。
這項方案的發動者,是台北市教育局綜合企劃科的前科長諶亦聰。「我們特別用『觀察紀錄』的概念,就是為了讓家長擺脫成績迷思,不然一打分數,可能會有家長抱怨『為什麼我孩子的受挫力不及格』。」諶亦聰強調說。
為了得到「觀察紀錄」,教學現場必須改變單向授課模式,改以團隊任務分工協調,才能看到學生的互動。這對老師是不容易的事,不過,諶亦聰總是能號召有教育熱情的種子校長跟老師,一起推動教育現場的溫柔革命。
從小懷有教師夢
因現實進入公職 卻找到銜接舞台
三十六歲的她,擔任綜合企劃科科長五年,進入台北市教育局也已十四年。她坦言,從小就想當老師,堅信只有教育才能實現階級翻轉,為了實現夢想,她一路念到政大教育研究所。然而教甄名額有限,為了現實,她轉考公務員進入台北市教育局。「升上科長後,我便發現從規畫方案起步,也可以改變教育環境。」兒時夢想,在這個階段終於找到銜接的舞台。
「她一開始來找我,就有感於社會事件頻傳,情感教育應該要更落實在現場教學。」新湖國小校長林芳如回憶。(編按:新湖國小是此次「社會智能觀察紀錄」實驗學校之一,也是該項計畫的前身「情緒智能觀察紀錄」的參與學校。)當時,台北市已經推展情感教育多年,因沒有強制性與充分的配套教材,讓現場老師沒有「武器」可用,兩人聊得投契,便組成專案社群、邀集學者一起研究。
林芳如指出,一個新方案往往很難在教育現場一呼百應,如果突兀地成為「政策」,成果更不見得理想。而諶亦聰深知這一點,所以一開始就提出讓有志參與的學校,自訂適用範圍、並補助工作坊。「減輕大家的壓力,也更有彈性試做。」林芳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