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兩千人口的桃園市復興區,是全國醫療資源最匱乏的偏鄉之一,當地居民若不幸發生心肌梗塞等急重症,至少得花一到兩小時車程,才能轉診接受治療。但偏偏有六六%接受整合性篩檢的四十歲以上民眾,有血糖、血壓、膽固醇超標的「三高」症狀,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偏鄉有先天地理劣勢,倒下的病患,很可能沒辦法在黃金時間內急救。」復興區衛生所主任林德文醫師解釋:「在這裡,『健康照護』比醫療更重要,因為我們承受不起任何人倒下!」
健康照護,就是定期追蹤慢性病患,適時投藥治療或給予飲食作息指導。但在偏鄉,民眾難以規律看診,林德文因此啟動巡迴醫療,主動出擊。
過程中,林德文發現,若沒有網路服務配合,醫師看診無法調閱就醫紀錄、即時訂立醫囑,因此他尋求政府協助,一三年在復興區建置寬頻網路服務。
寬頻覆蓋全境後,醫師巡診等於在衛生所問診。以糖尿病為例,醫師能即時提醒患者抽血追蹤,大幅降低惡化為心血管疾病的比率;在衛福部的「台灣醫療院所糖尿病照護品質排行榜」上,復興區衛生所,一八年獲得滿分評價。
「網路只是工具,重要的是在基礎建設上發揮創意。」林德文想要的是以日為單位,測量病患身體指數的醫材。
延伸閱讀 : 照顧父母,別期待兄弟姊妹會幫你!勉強的孝順不如不要,這6件事早點認清
延伸閱讀 : 比存退休金更重要?做對這3件事,早衰、孤獨、長照悲歌一網打盡!
今年,復興區引進科技部與民間合作的「健康快篩」裝置,標榜民眾只要將手伸進機器一分鐘,即可獲得基本健康報告,但此裝置並未發揮預期作用。
「機器要和手機應用程式綁定帳號一起用,但山區長輩沒人用智慧手機,機器派不上用處。」復興區蜻蜓部落照服員彭雨甄無奈地說。
這次經驗讓林德文學到,偏鄉用的醫材必須介面友善,因此近期有科技公司有意提供類似產品,他建議廠商採一站式、結合人臉辨識的簡易操作,預計今年正式啟用。
「資源不利,更需要創意。」林德文認為,將政策「轉譯」為符合偏鄉需求的模式,是這份工作的最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