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3層次全面解讀鴻海負債 郭董暗藏了什麼玄機?

3層次全面解讀鴻海負債 郭董暗藏了什麼玄機?

2019-09-10 16:32

「1.76兆元」,那是多大的金額?如果拿來建造高鐵,可以再蓋4條;如果是101大樓,台灣可以多增加30座;如果是政府規劃的「前瞻基礎建設」,則可以再編列預算2次,而根據第二季最新財報顯示,鴻海的總負債金額,就高達1.76兆元!

從上市公司排名比較,台積電的總負債僅次於鴻海,金額為6849億元,接著是廣達的5180億元、中租的3751億元,以及高鐵的3653億元,這4家加起來才勉強超過鴻海的負債。從「絕對金額」來看,鴻海的總負債確實驚人(如下圖一的紅色部份)。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以下同),合併報表

 

在財報上,最基礎的觀念是會計恆等式「資產=負債+股東權益」,也就是說,每家企業帳上資產的購買資金來源,不是借貸來的,就是股東出資,沒有第三個選項。因此,鴻海的負債金額雖然龐大,但總資產亦高達3.1兆元,在上市公司排名第一,遠超過第二的台積電2.2兆元,以及第三的中鋼7021億元。

 

然而,如果只看「絕對金額」就來比較各家公司的財務結構好壞,難免陷入失真的情況。

 

只看總數容易偏頗

比較負債比率才客觀

 

舉例來說,民國80年鴻海剛掛牌時,只是一家中小企業,當時股本才8億元,「總負債8.3億元」,總資產22.7億元,全年營收僅23.7億元(下圖二紅框部份,為母公司資料,當時鴻海轉投資甚少,因此和合併報表數字差距不大);而現在鴻海股本已經高達1386億元,去年合併營收高達5.3兆元,為了支持營運需要,負債和資產的金額必然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而增加,這是很正常的情況。

 

 

因此,為了避免絕對金額的盲點,於是有了第二個層次——「財務比率」,用兩個(以上)會計科目進行計算。以負債比率(總負債/總資產)來比較,也就是每一元的資產,有多少比率是來自於負債,則鴻海的負債比率為56.6%,這數字比台積電的30.6%還高,但遠優於同為代工廠的廣達79.5%、和碩65.9%和仁寶73.4%(如下圖三最後一欄)。

 

 

得到負債比率後,也不能立馬就下定論,認為負債比率低的一定比高的還要好,需要再進一步去挖掘負債的「內涵」,開始第三層次的研究。

 

例如國內便利商店通路商雙雄——統一超和全家,今年第二季末的負債比率分別高達78%和90%(如下圖四),如果只看表面的比率數字,會覺得每天開門就收現金的行業,為何負債很高?

 

 

但仔細看內涵,會發現是因為應付帳款金額很大,像統一超的應付票據、應付帳款和其他應付款(包括應付加盟店績效獎金),就占整體負債高達42%,表示對供應商夠強勢,有能力賒帳,不會給公司帶來利息壓力,一般這樣的負債就屬於「良性負債」,而供應商為了做生意,只好忍氣吞聲。

 

回頭來看鴻海第二季的資產負債表,占比較高且具重要性的有「短期借款、應付帳款、其他流動負債、應付公司債和長期借款」,而其他流動負債項目下,則包括「一年內到期的應付公司債和長期借款」(如下圖五和下圖六畫框部份,單位:千元)。

 

 

 

在這些負債項目中,可以大致區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應付帳款(上面藍框部份),類似剛提到的統一超、全家,對供應商進貨後應該支付的金額。

 

應付帳款是「良性負債」

供應商只能忍氣吞聲

 

從財報看,鴻海的應付帳款高達6686億元,其他應付款(包括應付設備款)為2644億元,合計9330億元,占總負債比重已高達53%(9330億/1.76兆),而業界盛傳供應商要拿到鴻海貨款,至少要等六個月以上甚至一年時間,換句話說,鴻海可以不用付利息就使用這筆循環資金,對股東相當有利。

 

另一類是有息負債,需要定期支付利息,這些債務到期有償還的壓力,包括「長短期銀行借款、應付短期票券、公司債以及一年內到期的借款和公司債」等,合計金額為6913億元,這是鴻海未來最直接有還款壓力的金額,而不是全部的負債1.76兆元。而且由於鴻海帳上現金高達8169億元,相減後還有淨現金1256億元。

 

在有息負債裡,銀行長期借款主要往來銀行如下圖七所示(單位:千元),合計金額553億元,包括外商銀行日商瑞穗、花旗、荷商安智;中國農業銀行;台灣部份則是第一銀行、上海銀行和中華票券等等,其中台灣的銀行(紅框部份)占233億元。

 

 

另外根據財報說明,日商瑞穗等銀行聯貸案借款,主要提供子公司富智康等營運所需。富智康今年上半年淨損8408.3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淨損3.48億美元,虧損大幅減少,今年可望比2018年淨損8.57億美元出現好轉,不過由於股價不到1元港幣,加上營運遲遲未見起色,上海證券交易所9月8日已將富智康遭踢出「滬港通」名單。

 

至於短期銀行借款,在合併報表上顯示金額高達3882億元,但未提供明細,只能從鴻海母公司個體財報去窺知部份情況。根據去年底最新資料(下圖八),鴻海自身的短期銀行借款也是外商銀行和本國銀行都有往來,其中上海、中國信託、元大等本國銀行合計460億元(紅框部份),占全部短期借款1538億元的30%,全數均無抵押擔保,屬於信用借款。

 

 

從以上資料可以得知,鴻海的負債比率不是高到警戒線,而且借款來源非常「國際化」,不致於全數「債留台灣」。然而從鴻海的財報卻另外發現,有一個財務指標「利息保障倍數」,出現每況愈下的情況,背後意義十分特別。

 

所謂「利息保障倍數」,是以財報上的「稅前息前淨利/利息費用」來計算,用來衡量一家企業支付有息負債利息的能力,計算結果愈高,代表愈有充裕的獲利來支付利息,對債權人愈有保障,財務也較健全。至於稅前息前淨利,指的是企業在支付所得稅和利息費用前的獲利數字。

 

從下圖九可以了解,隨著鴻海每年的利息費用從57億元(2011年),增加到550億元時(2018年),造成利息保障倍數不斷往下走,2011年時一度高達17.57倍,但去年只剩4.07倍,一家企業要維持正常償債能力,利息保障倍數只要大於2倍即算安全,鴻海也符合這個標準,但一路下滑到底怎麼回事讓外界好奇。

 

資料來源:moneyDJ.com

 

首先,利息費用會增加這麼快,主要是因為短期銀行借款和公司債,在2011年時分別僅有2605億元和624億元,到2018年底則增加至5323億元及1788億元;接著再將眼光轉向「利息收入」,發現也是同步急速在增加,而且比利息費用還多(如下圖十)。

 

利息收入和費用均暴增

鴻海財務操作成為獲利來源之一

 

2011年時,鴻海的利息收入僅84億元,到了2018年大增到604億元,合理解釋是,鴻海以相當犀利的財務操作,大賺套利財,這情況在其他電子代工廠的財報也可以看到蹤影,也因為如此,套利收入成為鴻海的重要獲利來源之一。

 

 

一家企業要經營有成,適時利用負債來槓桿營運、及早擴充廠房,有助於掌握商機和增加股東投報率,可說是「必要之惡」,但過度借貸就會造成危機,如最近出事的大同集團。不過也有企業堅持零借款,崇尚穩健保守,例如早期的華碩和台玻(現在都有借貸了),以及全國電子。

 

從鴻海合併財報來看,負債情況還算是符合正常營運所需,沒有立即拉警報的危險,只是財務操作的痕跡明顯可見,也成為公司獲利來源之一,倘若哪天出現黑天鵝事件,套利財「消失」,恐怕會出現盈餘縮水的風險,值得股東持續追蹤留意。

延伸閱讀

財報看問題》負債1.6兆好恐怖? 沒有郭台銘的鴻海買股2重點
財報看問題》負債1.6兆好恐怖? 沒有郭台銘的鴻海買股2重點

2019-09-05

鴻海財務恐有沉重壓力? 業界人士怎麼解讀
鴻海財務恐有沉重壓力? 業界人士怎麼解讀

2019-08-31

鴻海、大立光剉咧等?人民幣防線退守到8 資產到底要怎麼擺才對
鴻海、大立光剉咧等?人民幣防線退守到8 資產到底要怎麼擺才對

2019-08-07

鴻海出售超視堺 王志超賣群創股票解任董事 鴻海集團面板布局何去何從? 
鴻海出售超視堺 王志超賣群創股票解任董事 鴻海集團面板布局何去何從? 

2019-08-05

貿易戰苦主?路透:鴻海求售2744億廣州面板廠
貿易戰苦主?路透:鴻海求售2744億廣州面板廠

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