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3隻眼睛殘廢、8個人自殺...為何林鄭月娥的讓步,無法止息香港人的怒火

3隻眼睛殘廢、8個人自殺...為何林鄭月娥的讓步,無法止息香港人的怒火
香港政府採取硬強姿態。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2019-09-09 10:32

9月4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終於同意正式撤回《逃犯條例》的修訂,企圖止息已經蔓延燃燒近三個月的抗議運動。如果是6月9日103萬人遊行,或者是6月16曰200萬人遊行時,就有這樣的斷然處置,香港政府很有可能不會面臨如今難以收拾的殘局。

 

香港政府採取硬強姿態,自恃警察武力、司法檢控、黑道就可以壓制反對聲音,才讓單純的反送中演變為香港人全面抗暴行動。為何香港政治人物一再地誤判局勢?問題的關鍵在於林鄭不是真普選出來的領袖,她不代表香港人,也無法代表香港人。

 

在林鄭宣佈之後,民主派議員與示威者的「民間記者會」都提到這點:近三個月來,已經有上千人被捕,其中有71人被控可以處10年的暴動罪,有3隻眼睛已經永久殘廢,更有8位香港人選擇了自殺。這樣巨大的社會代價是並不是執政者的些微讓步所能彌補的。

 

事實上,在6月12日的金鐘立法會抗爭,警方就發射150顆催淚彈,還從醫院與救護車逮捕受傷人士,再定性為暴動。反對運動就立即升級,提出了「取消暴動罪指控」、「釋放被捕者」、「調查警方暴力」的訴求。

 

在石破天驚的七一佔領立法會之後,「特首與立法會雙普選」之訴求浮現,延續了雨傘運動未完成的志業。連同原先的撤回修例,「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成為了這場去中心化、沒有領導者運動之共同心聲。

 

「被送中」的恐懼與威脅感,是一開始驅動反對運動的力量。但是從六月中之後,示威者越來越是基於義憤,尤其是警方動用不成比例的武力,以及與黑社會勾結的情事

 

如果沒有7月21日元朗白衣人的無差別攻擊事件,就不會各部門公務人員紛紛用證件表態,以及8月5日的三罷(罷工、罷學、罷市)。如果沒有8月11日警察用布袋彈打殘女急救員右眼,就不會有12日與13日大規模的「警察還眼」機場集會,導致接連兩天班機取消與延宕。也由於8月30日大搜捕,警方捉了本土派、自決派、民主派的代表人士,才有隔天成千上萬人無視禁令參與了港島的遊行。

 

執政者無視沸騰民怨,以為國家鎮壓機器就可以達到威嚇效果,結果適得其反。這段期間以來,香港人的膽量變大,前線示威者也學會更靈活敏捷的勇武抗爭方式。在2014年9月28日,香港警察在金鐘丟出了89顆催淚彈,當晚網路上到處流傳解放軍坦克車已經出動的假消息,當時佔中運動領袖與學生急忙勸退群眾,要求「擇日再戰」。

 

如今,警察的催淚彈已經是如同香港人所說的「放題」使用,而前線的「滅火隊」也發展出一套迅速有效的處理方式。中國官員與軍事將領殺氣騰騰揚言「止暴制亂」,對付他們所謂的「恐怖主義的苗頭」;但是香港人似乎已經看穿這樣的恫嚇伎倆,「跪求解放軍出動」成為網路流行的話語。

 

「白色恐怖」過去並不是香港人常提到的詞彙,但是隨著警察武力的無節制使用,這樣的感受已經成為了香港人日常經驗的一部分。從七月之後,抗爭現場原先前的港島區,蔓延到九龍與新界,深水埗、黃大仙、元朗、沙田、天水圍等社區居民,直接感受到了催淚彈。也由於警察的濫捕,只是要走得慢的街坊都有可能被捕或被打。

 

香港地狹人稠,商場、地鐵、天橋等公共空間,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暴走的警察卻將這些場所變成為流血的殺戮戰場。

 

7月14日沙田遊行被警方多面包抄,最後成為新城市廣場的「困獸之鬥」,嚇壞了許多中產階級消費者。7月21日,白衣人在元朗站施暴;8月11日,警方在葵芳站與太古站追殺逃離現場的示威者;8月31日,警察更是在太子站瘋狂施暴,毒打所謂「偽裝成市民的示威者」

 

這些流傳出來的影像十分具有震撼力,地鐵乘客、商場購物者、社區居民都可以感受到「警察國家」的切身體驗

 

居民都可以感受到「警察國家」的切身體驗。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香港政府聲稱示威者是「暴徒」,有些前線勇武派用磚頭、棍棒、汽油彈與其他自製武器攻擊警察,也是事實。但是正常人都可以理解,濫暴警察與暴力示威者之間有巨大的武力差異,警棍與雨傘的傷殺力不能相提並論。

 

更何況,就算是最勇武的示威者也不會浮濫使用暴力,他們往往是針對落單的警察。但是警察所擊發的催淚彈、橡膠子彈、海綿彈、布袋彈,甚至是一般子彈,卻是不長眼睛。管你有沒有參與示威,一樣有致命的殺傷力。這也是為何一般市民開始厭惡警察,許多社區或是商場都宣佈不歡迎警察進入。

 

香港淪落為暴警橫行的城市,追根究柢的原因是因為香港人沒有自由,他們的政治領袖是對北京負責,而不是服務廣大的市民。《送中條例》的爭議,只是這場盛大的「香港憤怒之夏」的一椿意外導火線。在此之前,銅鑼灣書店事件、議員DQ、一地兩檢等爭議也是源自於相同的中港矛盾,只是沒有演變成為全民抗暴。

 

一國兩制所允諾的五十年不變與高度自治不斷地被掏空,這是香港人的具體感受。在未來,就算沒有了《送中條例》,類似的威脅仍是持續出現。日前,中國官媒才提到,在風波平息之後,香港要全面推動國民教育。這樣的作法不正是再度引發家長與學生對於「洗腦教育」憂慮,催生二次反國教運動?

 

香港人怒火無法平息,關鍵即是一國兩制之結構性的矛盾。渴望民主自由的城市與日益走向法西斯極權的國家,是無法和平共存的。就這一點而言,香港的獨派人士顯然看清了真正的本質,因為他們宣稱「只有兩國,才有兩制」。就如同所有的社會運動一樣,「香港憤怒之夏」終會有結束的一天,但是這樣的體悟,卻可能是運動留下來真正的遺產

 

作者簡介_何明修

任職於台大社會系

 

※本文獲思想坦克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據估計,至今已公布的美股企業股利調整政策,總計將使今年股息發放規模,縮水230億美元。而高盛證券更預測,標普5百企業今年股息發放將大砍23%,整體規模下滑至3980億美元。美國銀行日前也指出,美股企業今年整體股息支出將減少約一成,其中股息削減幅度最大的兩大產業,就是在這段時間受傷最重的能源和非必需消費品。

 

整體來說,配息將不如以往,是投資人面對今年美股應該放在心頭的第一件事。至於第二件事,則是「美股波動恐較以往更為劇烈」,這是因為以往扮演股價低檔支撐的最強買盤,今年恐怕大量消失。

 

隱憂2》庫藏股恐不如往年

 

這個買盤,就是企業回購自家股票,也就是庫藏股。

 

過去10年,為了給股東更優渥的報酬,美國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買回自家股票,成為支撐或拉抬股價的最重要買盤。這一波蓬勃發展的股票回購,助長了史上最長牛市,甚至有專家認為,股票回購是成就過去股市黃金10年的最重要推手。但在企業縮衣節食的今天,大手筆的庫藏股政策,面臨金融海嘯以來最大危機。

 

4月3日,高盛發布報告指出,自3月初以來,標普5百指數已有51家企業宣告暫停股票回購計畫,占去年標普5百企業股票回購整體規模27%。高盛甚至預期,今年標普5百企業的股票回購金額,將腰斬至3710億美元。即使時序拉到明年度,情況也不甚樂觀。根據高盛的預期,明年第一季美股回購規模將較今年同期下滑4成。

 

高盛也警告,一旦股票回購買盤縮水,當股價下跌時,將不再有強力且穩定的支撐,跌幅可能進一步擴大。根據花旗統計,過去10年中,美股有多達7年的波動率低於歷史平均值,即使是中美貿易戰開打,導致股市劇烈起伏的2018年,波動率也僅有16.64%,與歷史平均值相當。這當中,企業買回自家股票的力道,扮演了重要角色。

 

股票回購的另一個效應,是透過減少流通股股數達到提高每股盈餘的效果。如今股票回購計畫紛紛宣告暫停,也讓今年原本就不樂觀的每股盈餘數字,更減少了「人工拉升」的空間。高盛預計,今年標普5百企業的每股盈餘將大減33%。

 

聯準會大開資金派對,固然有助於拉高美股本益比空間,但與實體經濟相關的股息配發、企業回購股票的手筆,乃至於每股獲利水準,這些變數卻也可能讓美股的樣貌與過往有所不同,投資人在參與資金派對之際,仍然必須依照自己的投資屬性多加留意。

 

聯準會救市後,美股迅速回神,但經濟活動凍結的衝擊無法避免,美國企業今年度的營收,仍有嚴峻挑戰。

 

美股

▲點擊圖片放大

 

延伸閱讀 :可領1萬元補助金...紓困擴大方案5月6日開放申請 條件與流程一次看 

延伸閱讀 : 為什麼有錢人都喜歡早起?百億房產富翁告訴你:早晨與金錢的共通點

延伸閱讀
打破「熱菜不能放冷藏」迷思!要壞冰箱還是壞身體?小心養出一大堆的細菌...
打破「熱菜不能放冷藏」迷思!要壞冰箱還是壞身體?小心養出一大堆的細菌...

2019-09-05

你知道嗎?割草的氣味其實是草在喊救命啊!
你知道嗎?割草的氣味其實是草在喊救命啊!

2019-09-05

影片》電風扇喀喀轉不動...40秒起火爆炸!消防員:這5種居家電器,最容易引起火災
影片》電風扇喀喀轉不動...40秒起火爆炸!消防員:這5種居家電器,最容易引起火災

2019-09-04

吳宗憲:男人都是畜生,你不需要愛他,只需要懂他
吳宗憲:男人都是畜生,你不需要愛他,只需要懂他

2019-09-04

台灣石虎靠AI來保護!遠離路殺,這套AI系統創下首個阻擋石虎過馬路的紀錄
台灣石虎靠AI來保護!遠離路殺,這套AI系統創下首個阻擋石虎過馬路的紀錄

2019-09-04

證實結束9年婚姻》梁靜茹:走到人生這個階段...失戀時可以難過,但要相信自己依舊有勇氣
證實結束9年婚姻》梁靜茹:走到人生這個階段...失戀時可以難過,但要相信自己依舊有勇氣

201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