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雙週刊主導的「全台智慧城市大調查」已邁入第5年,哪些痛點在這些年來因為智慧而獲得改善?哪些問題還有待改進?在交通、醫療和建築領域,本刊將持續長期追蹤。
痛點1:竹科車流量大 改善後通勤少5分鐘,總量不減仍難解塞車
新竹高鐵站外計程車排班站的運量是全台最大,新竹科學園區交通壅塞非常嚴重。
竹科園區目前人口約13萬,約1/3住在新竹縣,由於竹北通往竹科的主要道路是經國橋廊帶,為解決上下班尖峰時間車流量太大造成堵塞的情況,新竹市和新竹縣跨縣市合作,從2017年開始推動經國橋廊帶智慧交通改善計畫。主要方式是在經國橋和台68匝道新設車流管制號誌,藉以降低車輛匯入時的交織衝突,還能重整行車秩序並管控車流量。
另一方面,相關單位在主要車流路徑上增建eTag、車輛偵測器等設備,蒐集車流數據即時分析,以分攤車流壓力,動態調整號誌時制。
這項計畫在2018年6月開始上線測試,第1期先針對上午尖峰時段改善,已經成功使得平日早上從新竹縣到園區上班車輛旅行時間平均降到500秒以下,每輛車的通勤時間縮短260~320秒,改善幅度達到3成至5成。今年5月展開第2期,針對下午尖峰時段改善,下班回新竹縣的車輛旅行時間也改善了將近3~4成。
未來追蹤:
新竹縣市自用小客車的數量穩定上升,竹科人透過谷歌地圖、導航等方式取得資訊的速度很快,因此即使某條路因為交通分流而順暢,之後往往又湧入原先走其他道路的車輛,最後仍出現壅塞。
痛點2:偏鄉離島就醫困難 1小時完成遠距看診,居家照護將成趨勢
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足,離島地區交通不便,看診1次至少要花大約10小時。
連江縣島嶼多、診所少,專科醫師不足,當地民眾甚至要搭船或搭飛機到台灣本島就診,因此台北市和連江縣政府建置遠距醫療平台,讓離島民眾預約掛號後,由連江醫院的醫師陪同接受台北市聯合醫院醫師遠距看診,並透過區塊鏈技術調閱病例,1小時就能完成看診與領藥。
高雄市消防局則與衛生局合作建置「救護車即時心電圖行動傳輸系統」,使用12導程心電圖機判讀,如果是急性心肌梗塞,就立刻送往有專業設備的醫院,並即時把患者資訊傳送到醫院,讓醫院提早準備。
消防局還建置了緊急救護後送雲端的通報系統。高雄市消防局2017年平均每天送醫達到291人次,加上自行就醫的患者,全市24家急救責任醫院常常滿載。這個雲端通報系統讓救護車、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和各責任醫院的資訊整合在一起,把病患就近送到適當的醫院,又能避免傷患過度集中送往同1家醫院,提升急救效率。
未來追蹤:
居家照護是趨勢,醫策會副執行長廖熏香以花蓮慈濟醫院為例指出,應用物聯網的技術,患者、尤其是末期病患可以「放心回家」,像是把安寧病房延伸到家中,院方可以持續掌握病人狀況,病人家屬也能和院方溝通,降低偏鄉、離島民眾在家中照護的困難度。
痛點3:醫療機構空氣品質堪慮 智慧建築不夠智慧 安全有感才是真聰明
一些醫院即使沒有偵測院內空氣品質的設備、甚至沒有智慧掛號系統,卻依舊申請智慧建築標章。
為取得智慧建築標章,有些業者甚至找代辦的顧問公司幫忙申請,只求合格,根本不知道標章的內涵是什麼,顯示現在的標章內容和實施方式流於形式。事實上智慧建築有8大指標,包括節能管理、安全防災、系統整合等,其中有1項是民眾最有感的「健康舒適」,因為1天當中,我們有90%的時間都在建築物裡,設計時必須顧慮人性。
未來追蹤:
基於守護民眾安全和健康的原則,本刊優先以衛生院所為追蹤標的。台灣智慧建築協會名譽理事長溫琇玲認為,智慧建築未來要重視的4個方向,分別是:1、透過物聯網、感測器等方式,做到預測、防止和控制災害;2、空氣品質、甚至生理和心理的元素都要考量進去;3、降低營運成本以提高效率;4、具有自我調適性,例如窗簾在日照強時自動放下。蒐集建築物的大數據,而且分析出各種因素的關聯性,使得建築物的軟硬體都處於最佳化的狀態,才是真正的智慧建築。…(本文節自財訊589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