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電商市場蓬勃發展,除本土電商平台外,更引來國際玩家進入大玩補貼戰,
但在價格之外,如何掌握消費者的心,成為台灣廠商獲取紅利的關鍵!
根據Google與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在二○一八年共同發布的研究報告,東南亞六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以及越南)電商交易額(GMV)預估在一八年達到二三○億美元,其中印尼就貢獻一半以上,達一二○億美元。而以印尼智慧型手機和網路滲透率在一八年分別只有六○%和三六%來看,未來成長潛力巨大,也成為吸引全球電商列強紛紛搶進的最大誘因。
但機會大,競爭自然也不會小,目前包括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支持的Lazada、中國電商二哥京東,還有在東南亞崛起的蝦皮、Qoo10、Tokopedia、Bukalapak等,早已打得不可開交。
可以想見,在這樣廝殺的環境下,若沒有雄厚資本實力做後盾,禁不起長期高額補貼和高額虧損的玩家,根本就無法在這塊市場存活。以台灣幾大電商平台來說,目前在印尼市場都沒有太多著墨。
體察國情不同
消費者認同成關鍵
已經在印尼開展業務的新加坡電商平台Qoo10總經理Sam Too就觀察,「印尼電商市場目前仍在剛起步階段,但競爭卻非常激烈,擁有眾多本土玩家以及外商。」
不過,Sam Too也認為平台的補貼加大,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則也是不失為一個好機會。
從電商平台競爭的角度來看或許不容易,但台灣品牌業者要想前進印尼市場,可能還有機會。
京東印尼跨境業務負責人張紅美(May Zhang)就看好,「台灣美妝產品適合做跨境,第一是因毛利足夠填補物流費用;二是台灣這方面有較完整的供應鏈。」
不過,一七年在印尼設立分公司的台灣保養品牌歐漾國際總經理楊智斌的經驗是,「國際品牌要進來,光是清真認證就是很大問題,再加上外國保養品進口到印尼要課三○%關稅。你堅持在海外製造,光是價格就打不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