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客製化」為近年來農糧科技新商業模式,根據不同品種、產地、環境等,提供不同飼料,
目的在於提供最高附加價值之產品,達成效率極大化,畜牧養殖將邁入科技轉型新時代。
二○一八年,全球農業及食品科技新創投資金額達一六九億美元,年增四三%,創歷史新高。根據報告,二○五○年全球人口成長至九十八億人,對於肉類及蔬菜類需求提升,農業及食品業科技化發展將成為最重要課題。
「飼料客製化」為近年來農糧科技的新商業模式,根據不同品種、產地、環境等,提供不同的飼料給飼主,其目的在於提供最高附加價值之產品,達成效率極大化,畜牧養殖將邁入科技轉型新時代。
全球飼料產量由一一年八.七三億噸成長至一八年十一.○三億噸,年均成長三.四%,亞太地區一八年產量三.九四億噸是主要產區,中國、美國與巴西分占全球前三大,地理條件及農業發展為優勢,催化當地飼料業造就規模經濟。而隨著現代人對紅肉與健康觀點轉變,肉牛產業一七年衰退一%,一八年持平,相對雞、魚等白肉產業持續成長一%至四%,人類對飲食講究及喜好的潛移默化,形成全球飼料供需趨勢的一股推力。
去年歐盟出口豬肉噸數為二三二.九六萬噸,排名前五大國家為德國、西班牙、法國、波蘭與丹麥,但若以人口數及土地面積來換算,丹麥為全歐洲出口比例最高。
另外丹麥平均一頭母豬每年可生產約三十二隻小豬,全歐盟第一; 再來平均每日豬隻可增重九五○克,也是第一; 最重要的是,飼料需求率與飼料成本費用都是最低,展現優異的畜牧與飼料產業之高度競爭力,因此借鏡丹麥發展可替台灣相關產業帶來創新思考。
台灣曾在豬肉出口產業風光一時,產值達六百億元台幣,但在口蹄疫後卻一蹶不振;反觀丹麥在一九八三年爆發口蹄疫後,卻能在兩年內迅速爬起,至今出口仍獨霸一方,有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