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是記憶,不是味道。」不僅是《用九柑仔店》的一句對白,也是該漫畫IP改編的基底。透過傳達普世價值的感情,打破時空疆界的隔閡,將台灣文化推得更廣更遠。
八月,一部以四、五年級世代熟悉的「柑仔店」為主場景,訴說台灣鄉下人情味的影集,在三立都會台、衛視中文台、愛奇藝、LINE TV和FOX+等同步上演。這個被認為故事「很老哏」的溫情派影集一推出,在PTT上立刻被洗版,引發不少討論。
《用九柑仔店》影集,改編自第八屆金漫獎年度漫畫大獎得主阮光民同名作品,也是副總統陳建仁書單的首選。很多人沒想到,台灣創作的漫畫能改編成影集,也能創造出不同於日韓漫畫改編的觀看魅力。
該劇海外版權銷售創下佳績,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澳洲、紐西蘭及印度等國,涵蓋了美洲、歐洲、非洲、中東等地區,都能收看。
該劇講述離鄉北上工作的男主角,因祖父生病住院,猛然驚覺到自己賺到了名和利,卻茫然自問幸福在哪裡?於是毅然決定返鄉接手柑仔店。「從台北回到這裡(鄉下的柑仔店)頂多三個多小時,但我通常要花三六五天⋯⋯甚至更久。」第一集當中,男主角的告白心聲,打中了許多離鄉背井的遊子內心深處。
說故事方式不同
漫畫變戲劇 只能靠慢工磨
二○一七年,《用九柑仔店》獲得金漫獎「青年漫畫獎」和「年度漫畫大獎」雙料肯定時,立刻吸引如三立、福斯傳媒等公司來接洽,希望改編成影集。最後由曾獲得金鐘獎肯定的高炳權導演所率領的鹿路電影、內容物數位電影成為主創團隊,並且拿到文化部一千八百萬元補助款。
延伸閱讀 : Netflix新動畫影集!《砲彈剋星》幕後推手談:如何走出跟好萊塢不同的路
延伸閱讀 : 除了人情味,台灣觀光還能做些什麼?
然而,要從一格格的漫畫轉為戲劇,最大的挑戰還是講故事的方式不同。阮光民與導演的劇本磨合,就此開始。
由於漫畫與戲劇的「語言」不同,整個戲劇拍攝主創團隊在前期劇本改編時,就開了超過十次以上的會議,平常在群組上的回報與交流,更是頻繁又密集。
回想溝通的過程,在編劇的世界中常是:「講一個影,生一個囝。」就好比抓到一個線頭,就能拉出整件毛線衣。但在阮光民的漫畫世界中,動作和文字是同時進行的。例如要喝酒時,從拿起酒瓶到喝完,就在一秒內,但編劇卻可能要寫三頁,怎麼解決呢?「多聽他們正在追什麼劇?聽導演說該怎麼演?」他坦言,自己也在消化這個過程。
然而在商言商,動輒幾千萬元的製作成本,豈能不謹慎。先前,阮光民的作品《東華春理髮廳》也曾被改編成電視劇,只是回響不如預期。一位戲劇製作人就指出,主要原因在於,當初原創只有一本漫畫,只要拍十集,後來變成四十集。「內容不足,自然『走鐘』(方向不對)。」
第二次出擊,阮光民當然也會擔心,上映前兩個月,只見他也跟著宣傳打戲。「如果能讓更多人看見,就是回饋了。」他說。
目標是打破距離感
從場景到配樂 力求真實感
對於漫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發展模式,阮光民認為,是條不得不走的路。「一拳出擊到線或面,有擴散效益更好,讓更多人看見我的作品。總不能老是『頭燒燒、尾冷冷』(台語)。」顯然,他也意識到,台灣原創若總停留在一個點上,是無法發揮出外溢效應,創造出如迪士尼米老鼠一樣,拉出無限衍生和複製的長尾效應。
為了讓改編作品能有更好的呈現,光是找場地,整個劇組南下北上不乏數十次,原本是要在雲林縣斗六市,也是阮光民祖父柑仔店原鄉拍攝,後來覺得不合適,最後落腳在嘉義縣六腳鄉。
該劇導演之一、拍攝過《滾石愛情故事——對面的女孩看過來》導演高炳權就表示:「真實感比偶像感重要,這是我第一次拍攝漫畫IP改編的戲劇,要還原漫畫中的原始氣氛就是一項挑戰。因為細節和細膩的情感需要處理。」
第一集劇情以兩條軸線並行,其中一條是男主角阿公年輕時的事,他帶著千金小姐私奔,後來她不慎摔倒流產,阿公不得已,將千金小姐帶回到她父親的醫院。那一幕,沒有灑狗血情節,只有阿公用三輪車載著千金小姐回家的急迫感,和將愛人送進家門後,無助地佇立於門外的靜默。
那剎那的安靜,成為網站上被討論最多的一幕,是IP成功轉換的明證。說得世俗一點,IP先要能打動普羅大眾,才能延展到授權各國,讓其他國家看見台灣軟實力。
要成為打破國界的IP,還有最後一哩路。這次《用九柑仔店》不論場景道具,都力求還原舊時柑仔店;第二集中,不斷出現的空拍大景,呈現南台灣乾淨又漂亮的土地面貌,在在勾起觀眾的情感;而片頭曲也請來方文山作詞,優美的詞句,將主角現在和過去的記憶交疊起來。
《用九柑仔店》為了讓更多人得到共鳴,上映前辦了三次試映會,訴求不同類型的群眾,從漫畫原有的粉絲圈到可能的追劇者,成功帶起話題,在第一集就得到注意。
「我希望觀眾用很慢、很靜的心情去看,才能聽到心裡真正的聲音。」聊起天來,總帶著一種喜感和親近感的阮光民,這句話說得淡定且淡然。跨出第一步了,賣復古味也好,講人情味也罷,只要IP原創夠好,讓世界看見的可能性就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