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金改革議題的持續延燒下,退休金的討論不僅是特定族群的關心話題、轉而成為全民運動。施羅德投信以英國金融市場超過300年的研究,推出一套退休準備的「黃金定律」,透過提撥率、報酬率,並加上時間的黃金三角,替投資人在現行勞退制度下找到新方向。
施羅德投信總裁巫慧燕表示,其實要擁有退休前每月收入的六成,也就是所得替代率六成,不是很難的事情,而且就國外的趨勢、台灣的制度,都在幫助民眾達成目標,國人只要善加運用,便可以有效打造自己的退休平台。
巫慧燕進一步指出,「退休後要達到超過六成的所得替代率,且要可持續30年退休生涯,則必須在40年的職業生涯中,達到12-15%的提撥率,且每年的投資組合實質報酬率要達到4-5%。」
伴隨這個原則,首先看到要達到一定的提撥率是關鍵。目前在國外有兩類制度蔚為風潮:第一類是強制提撥制(mandatory),也就是企業或員工一定得提撥一定比例的退休金至個人退休金帳戶,並不得退出。第二類是自動提撥制(auto-enrollment),也就是強調民眾在一定薪資水準上,若沒有主動拒絕,雇主便自動提撥其薪資一定比率至其退休金帳戶。
至於台灣,根據現行法令規定,台灣雇主依法要強制提撥員工薪資最低的6%(提撥上限15%,薪資上限150,000)至員工退休金帳戶,台灣政府要求的強制提撥是在雇主、而非員工;至於員工,則可採取自願選擇提撥0~6%的薪資(同樣薪資上限150,000),提撥金額享有遞延賦稅的優惠。
有一定的提撥率後,其次不可忽視的就是報酬率,以及時間加乘的複利效果。但巫慧燕認為,台灣民眾一直存有兩大迷思:「波動就是風險」及「保證收益才好」。
她解釋道,在退休準備的前期生涯中,投資太保守造成退休金累積太慢,反而才是最大風險。根據理柏的統計,MSCI全球股票指數以及美國投資級債券,過去40年來的年化波動度是15以及7,然而其創造的累積報酬率則達4805%以及2209%,相差超過一倍!可見,退休金長期投資,再加上每月提撥的平均成本後,短期波動度不足為懼。
另外,國人普遍有「保證收益」的迷思,也就是寧願選擇低報酬率、但也不要有任何損失。舉例來說,假如連續40年、每月存6000元,分別以年報酬率1.5%、3%以及5%計算,累積的金額則分別是395萬、557萬以及919萬。提撥同樣的金額、時間,但效率就完全不同,金額也可以差到2倍以上。
巫慧燕總結,以台灣目前的法令制度和投資環境,已提供相當好的基礎,也已能符合退休的黃金定律,只要制度、企業以及個人三方,能在既有不錯的架構上,再升級、並提供彈性,就能輕鬆打造出有品質的退休生活,民眾實在不需沒自信。
※本文由經濟日報網 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