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正式將兩國的角力從貿易領域蔓延到金融領域。
這是全新的糾紛領域,恐對世界經濟和資產市場構成全新的不確定因素。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在推特稱中國為「匯率操縱國」,消息傳來,市場大譁。
以美國財政部自己的量化指標來看,中國目前可能是最不「操縱」的時候,除了雙邊貿易順差仍大過二百億美元,中國在其他兩大指標上已經過關。從邏輯上講財政部長穆欽的發言更有意思,中國不再支持人民幣匯率,所以要被定為操縱國,換言之,不再人為干預反而成了操縱匯率的罪狀。
在經濟基本面上,美國經濟強勁過其他大國,聯準會也明言降息不代表新的信貸週期的開始,若美元走強,人民幣匯率不過和歐元、日圓等一起貶值,何罪之有?問題出在人民幣「破七」的時間點上,在上海的中美貿易談判未能取得進展,美國對三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課徵一○%關稅之後,人民幣匯率出現了貶值。川普政府抓住這個時機,切換攻擊武器,繼續其極端施壓作法。
其實,美國的這一波關稅制裁已經令人感到力有未逮了。與此前幾波提高關稅不同,這次針對的商品,多數是中國占有巨大市場份額和產品成本優勢的消費品。這一波高額施壓,最終的成本會落到美國企業的盈利和消費者的錢包上,最終可能體現在民意和選票上。基於此,白宮轉換了攻擊武器,沒有按照既定程序,也沒有根據預設標準,單方面地將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標籤。
此舉對中國的打擊可大可小。之前中國也曾被列入這個名單,當時的衝擊有限,一切取決於白宮把握力度。比較大的幾個影響中,首先是私人投資公司對中國的融資;第二是可以觸發其他國會法案針對中國;第三是中美雙方糾紛多邊化,要求其他國家跟隨。貼上操縱國標籤其實是前戲,後面唱什麼大戲則只有戲班子老闆自己知道了,關鍵在於此舉到底是談判籌碼還是新闢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