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宣布暫停核發47個自由行城市通行證,觀光業者估計下半年將減少逾70萬陸客,產業分析師估算將流失375億元商機、GDP約減少0.2個百分點。陸客自由行被限縮,這確實對觀光市場有負面影響,但我認為影響程度被誇大,我們不該隨著中國的政治操作自亂陣腳。
陸客來台是一個畸形消費市場
儘管這一次限縮的是陸客自由行,但陸客旅遊市場的本質結構,基本上是中國計畫經濟與統戰的政治產物,是一個畸形的消費市場,陸客來台有配額,就好像水龍頭,要開要關、人次的多寡,全憑中國一手操控,而且一條龍式的壟斷,在馬政府時代早就證明台灣業者根本無利可圖。
台灣業者過度依賴這一塊人治的畸形消費市場,在團客市場上一窩蜂搶進,失去該有的危機意識,把政治上的順從,看得比觀光品質上的提升與創新還重要,結果造成供過於求、削價競爭,旅遊品質倒退,中國一限縮陸客來台人數,台灣業者馬上哀鴻遍野,若把問題全推到民進黨政府頭上,實在有失公允。
觀光產業2017年的產值為新台幣2850億元,僅佔GDP不到2%,但在中國的政治操作與台灣紅色媒體的渲染之下,卻對台灣社會產生山搖地動的民粹效果,該檢視的應該是這種造成台灣撕裂的手法。
況且,美中貿易大戰升級,中國經濟與投資環境正在惡化,人民幣持續貶值,中國民眾的消費能力下降,多少會影響出國旅遊意願,所以對於陸客來台觀光市場不宜期待過高。
拚觀光,真的只能靠陸客嗎?
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拼觀光、救經濟,真的只能靠陸客嗎?」當然不是!被忽略的還有兩大商機,分別是我們自家的國旅市場、日籍觀光客市場,而這正是我在今年2月19日對行政院長蘇貞昌提出的施政總質詢主題。
台灣的觀光市場品質沒有創新提升,造成我們台灣自家人的消費力流失到國外,尤其是日本,台灣與日本每年有近新台幣1000億元的觀光逆差。此外,外籍旅客在台灣的消費力也呈現年年衰退衰退,每人的「日均消費金額」從2013年的224美元降至2017年的179美元。
大家想想看,這流失到日本的1000億元消費力如果留在台灣,我們GDP成長率可以增加0.4個百分點,整體上達到3%的成長是可能的,完全可以填補流失掉的陸客市場。
至於外籍觀光客的消費力,在中國、港澳、日本、南韓、新南向及其他國際旅客當中,日客才是商機含金量最高的客源。
根據觀光局統計2017年日本旅客最愛台灣景點,清一色都集中在台北,中南部景點對日客吸引力不足,但這就是潛藏的商機,就看中南部地方政府怎麼吸引日客。
台灣內需消費力正在轉強
中國宣布限縮陸客自由行之後,南投縣長林明溱直呼「完蛋了」,但是卻也有更多網民高興的說「終於可以環島旅行了」、「又是國旅的好時機」、「終於可以好好遊日月潭了」,更有網民說「不來也好,說話大聲,沒有禮貌,到處殺價,一條龍服務對台灣經濟跟本沒提升。」
中國限縮陸客自由行,台灣觀光市場最需要的及時雨,其實就在我們自家人身上。
今年上半年,所得稅制優化幫319萬戶民眾退稅,今年前5月平均每人每月總薪資增加1245元,上半年平均就業人數成長7.4萬人,就業增加、薪水增加、退稅增加,大家留在口袋裡的錢變多了,就願意花錢消費。
我們的零售業、餐飲業等庶民經濟果然受惠,經濟部上個月就公布好消息,我們的內需轉為熱絡,零售業、餐飲業在今年6月及上半年的表現,雙雙創下歷年同期新高,這一股消費動能還會持續到暑假。
更好的消息是,美中貿易大戰促成台商回流,投資金額5,000億元大關早已提前達標,創造了4萬多個的工作機會,目前正在向8,000億元目標邁進。官員評估,如果美中貿易大戰持續延燒,回流投資金額向1兆元叩關也並非不可能。
無論如何,被政治化的觀光不會穩定的發展、也不會永續的發展,台灣社會應該要看破、要醒覺、要預防中共操弄觀光撕裂台灣的手段與野心。我們已預知台灣大選以前,中共一定會再重複操作觀光問題,也因此做了準備。
台灣觀光人次不僅在去年創下歷史新高、觀光客的來源國也更多元,而調整產業結構、改善內需經濟,不但讓我們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更獲得國際財經媒體彭博社的肯定。
經濟動能強勁與投資熱絡,台灣的內需經濟沒有看淡的理由,誰說一定要靠中國呢?
作者簡介 _ 余宛如
臺大經濟學系、英國倫敦大學碩士畢業
民進黨第九屆不分區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