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在8月1日晚間表示,將從9月1日起對剩餘的3000億美元從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根據元大投顧分析師報告,目前中國已採取「拉高底線、收回不當承諾」的策略,因此中美之間達成廣泛性協議的希望很渺茫。市場理應有所認知在川普卸任前3000億美元商品遲早會被課稅,現在只是提早而已。
中美關稅課徵提前發生,主要理由有三:
一、美國前特別檢察官穆勒在國會聽證會中沒有額外提出新的證據讓國會可以立刻啟彈劾程序,以致川普應付國會的壓力降低。
二、中國不願意配合川普選舉節奏。目前正值民主黨總統初選的辯論關鍵時期,根RCP資料可知,6月以來直接拿川普與目前民主黨民調領先的拜登做民調可發現,拜登的民調普遍高過川普,因此川普近期策略希望透過中國加大購買美國農產品方式,來鞏固自身的民調。
不過比對美國與中國關於第十二輪貿易談判後的聲明可知,雙方雖然都提到要增加中國進口農產品,但中國卻提出美方會給予中國優惠條件。由此可知,雖短效的局部貿易協議有助緩解中國短期的經濟下行壓力,卻也將間接幫助川普的選情。除非美國做出一些讓步,否則中國與其為了短暫的紓壓而讓自己面臨被川普的美國持續威脅的窘境,還不如採取強硬立場,讓川普民調落後情況持續擴大,以短痛換取美國總統換人的較理性談判。
三、近期中國經濟在強刺激政策的激勵下,已經略為穩定,因此在中國經濟下行風險有些減輕下,中國在談判上的彈性空間加大。
川普關稅威脅凸顯當前中國在中美貿易協商中的策略思維,即無意配合川普打選戰,最終除非川普同意以優惠條件出口美國農產品(對於川普選情幫助有限),或為達成局部協議而取消部分已課徵的關稅。
至於對經濟的影響為何? 考量第四輪課徵產品以最終消費品居多,尤其是手機、電腦等消費性電子產品,對台灣直接衝擊最大且最直接。
但畢竟市場對於關稅遲早課徵早有準備,加上中國現在想的是透過貿易戰達到削弱川普連任機會的目的,而不是將美國當作敵人,因此研判中國在此時不會針對美國的加徵關稅做出太大回應,更不致針對在中國經營的美國企業進行廣泛報復,影響較大的還是以從中國出口到美國占比較高的產業為主。
由於這次意外只是時間提前的意外,且因這次事件使風險升高後,將加大聯準會降息力度,因此短線市場風險雖加大,但相較去年第四季及今年5月情況,相對是可控制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