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市場對中美貿易戰的緊繃情緒稍事緩和之際,另一場貿易惡戰的燎原之火,
卻快速在東亞蔓延開來,日本與韓國為何而戰?
「與韓國的信賴關係已明顯受損⋯⋯,狀況十分嚴峻。」日本政府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七月二日的內閣會議會後記者會上對外表示。
就在G20(二十國集團)峰會結束不久、中美貿易戰過去數月的緊繃對峙情緒暫得紓緩之際,另一場貿易衝突的戰鼓,卻由亞洲最大的兩個已開發經濟體,無預警敲響了。
七月一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將對出口韓國的半導體材料加強審查與管控,第一波限令已於七月四日上路,品項涵蓋氟聚醯亞胺(fluorine polyimide)、光阻劑(resist)與蝕刻氣體(eatching gas)三大半導體關鍵材料。
何以選擇這三種材料作為首波管制的出口品?「不可替代性」是主因。「受管制的相關產品都是日本獨占性相當高的產品,很難從其他公司找到同類型的替代品。」市場研究機構集邦TrendForce研究副總郭祚榮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
半導體關鍵材料
韓國九成依賴日本供應鏈
確實,根據韓國貿易協會統計,韓國自日本進口的氟聚醯亞胺與光阻劑,分占該項進口總額九三.七%、九一.九%,足見倚賴日本供應鏈之深。
此外,過去審查一次就能沿用三年,新管制卻是年年過審,且審查流程平均耗時約三個月。據了解,多數韓國企業僅擁有一至兩個月的材料庫存,也就是說,如果兩個月後原料仍未到貨,屆時韓國相關半導體業者可能面臨無法出貨的窘境。
例如,作為軟性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核心原料的氟聚醯亞胺若短缺,直接影響的就是一線面板大廠三星、LG的出貨。而另一高階材料光阻劑,是晶圓製造過程中重要原料,若遭日方「斷糧」,三星及海力士等半導體代工及記憶體業者亦將受衝擊。
(圖片提供/Samsung S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