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QE再出發

QE再出發

2019-06-26 09:58

QE原本是權宜之計,旨在穩定市場、提振信心,為接下來的結構改革唱前戲。
不料QE卻成央行常規工具,如此環境下,資產為王,現金縮水,央行失節,風險積聚。

三年前,筆者曾經寫過一篇「QE萬歲」為標題的文章,預言被央行稱為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的量化寬鬆政策會常態化,成為各國貨幣當局不斷祭出的政策法寶。如今這個預言已經實現了,美國聯準會與歐洲央行先後以並不含糊的言語,向市場宣告新一輪貨幣寬鬆即將展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印度央行,已經迫不及待地率先下調了政策利率;日本和英國央行暫時沒有像其他央行行動,不過語境也開始有所傾斜。

 

QE再出發,一場全球範圍內的貨幣寬鬆已經成形。不過如今的世界經濟形勢,與二○○八年金融海嘯時候相比,卻有著本質的差別。

 

十年前雷曼危機觸發了一場歷史罕見的金融風暴,整個金融業面臨流動性危機,全球經濟遭遇系統性的崩潰風險。如今全球經濟增長的確在下降,但沒有一個國家經濟衰退,資產估值依然居高不下,暫時看不到金融海嘯的跡象,暫時看不到系統性風險,甚至經濟衰退亦非必然。

 

央行們為何急著放水?全球貿易前景存在著重大不確定性,因此觸發了企業的擔心。貨幣當局預告已久的通貨膨脹在全球範圍內爽約,通膨預期的改變,可能進一步放慢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的步伐。

 

不過這些暫時都不是事實,只是預期。過往貨幣當局會關注發展趨勢,但是通常不會出手,更不會全世界一起出手。

 

真正改變的是決策者的心態。如今位居廟堂者,只願看到經濟的上行週期,不願意忍受下行週期,經濟一旦出現下滑跡象,便想方設法干預,務求將經濟拉回到上行軌道。

過去的央行有其自身的紀律,逆週期操作要等到接近週期底部才開始;如今央行已失節操,對於過度印鈔票不再感到羞恥。

 

其實,一個拉長了的週期未必是好週期,不死不活中拖著,經濟活動既沒有質量,還缺乏動力。由於流動性氾濫,金融系統性風險在慢慢積聚;由於缺乏市場出清,庫存、成本、工資、房價均得不到應該的調整,新的上升週期自然難產。更重要的是,凡事靠印鈔票就可解決,沒有人願意經歷改革的痛苦、轉型的折磨,而此恰恰是這十年結構改革難以開展的原因。沒有結構改革,目前所見的所謂增長,均是QE催生出來的貨幣幻影。

 

QE原本是權宜之計,旨在穩定市場、提振信心,為接下來的結構改革唱前戲。不料前戲唱完,主角卻遲遲未現,面對鼓譟的觀眾,前戲配角勉為其難地再唱一次。十年的改革窗口期白白地浪費了!

 

QE已經成為央行的常規政策工具。如此環境下,資產為王,現金縮水,央行失節,風險積聚。

 

(本專欄隔周刊出)

延伸閱讀
聯準會要降息並非針對衰退 陶冬:這2個地區才是隱憂
聯準會要降息並非針對衰退 陶冬:這2個地區才是隱憂

2019-06-16

從海思備胎說起
從海思備胎說起

2019-06-12

市場動盪下的危與機
市場動盪下的危與機

2019-05-29

大格局下看中美貿易糾紛
大格局下看中美貿易糾紛

2019-05-15

中國人,負債重嗎?
中國人,負債重嗎?

2019-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