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已經發生,讓創新與科技落地擴散,使市民有感,是臺北市長柯文哲不變的堅持,就像發展智慧城市是一個手段,宜居永續才是最終目的!
談到城市治理願景,柯文哲市長說:「發展智慧城市是為了實現更有效率的生活,我們用問題導向的解決方式來因應,希望把臺北變成一個實驗的場域,讓改變和創新在這裡發生。」
以街頭辛苦巡邏的員警為例,過去不管颳風下雨都要人工打開巡邏箱手寫簽章的窘迫,現在有更智慧的「巡邏箱電子化系統」來取代,巡邏員警只需利用載具掃描QR Code即可傳輸至系統,載具內建的GPS點位與巡邏箱點相互對應,暨簡化流程又能完整防弊,讓維護治安更有效率,而這項領先全國的創舉,正是智慧城市的展現之一 。
解決問題,不讓問題解決你
「一直以來,我們率先全國建立了許多新的模式,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問題。」柯文哲不改犀利模式直言,「因為你不解決問題、問題就會解決你。」就好比行政機關的服務,如果申請表格可以從網路下載,那就應該要可以在網上申請、認證,才能快速解決效率。
為了加快推動智慧城市的步伐,資訊局成立了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TPMO),媒合並串接各局處的業務,協助整合。「我們目前的推動主軸是Top-down、Bottom-up的公私民協作生態。 」
「Top-down」就是政府先擬定相關政策,再結合企業來推廣,而「Bottom-up」則是鼓勵企業新創,發想更多的解決方案,透過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模式 創新在臺北市的場域被實現,進而成為滿足城市與市民需求的動態環境解決方案。
柯文哲說:「就像我最近一直在跟大家在討論的,我們想把健保卡、悠遊卡、市民卡,甚至未來的身分種通通整合起來,一卡搞定。」他一回頭立刻和府內主管、幕僚快速在紙上討論作法和困難點,一刻也不放鬆。
「以前政府的思維是求穩,但臺北市政府跳脫以往都由政府主導的方式,鼓勵產業和民眾一起求新求變,加入建構智慧城市生態系。」柯文哲指出,他認為市政府除了展現執行力之外,更期待讓民間的智慧資源為政府所用,建立起「不怕失敗、勇於創新」的文化,讓更多創新可以在公務部門加速落實。
改變持續發生,不被想像局限的未來
這種公私協力的創新機制,從民眾需求出發,媒合公部門與產業的創新專案不斷在臺北進行場域實證,所有實證的經驗與資訊對外開放,擴大了成果效益,也為臺北帶來更多創新創業的機會。
好比在交通方面的智慧停車系統、共享交通;以及滿足學習需求的教育雲、智慧校園;還有特別為公宅規劃的智慧三表、智慧電網等全方位智慧社區服務等,都在持續進行創新。
向來擁有豐厚的產業動能、人才、資金,臺北市政府以生活實證場域來協助產業發展出各種解決方案,進而形成多元商業模式,未來朝向通路和品牌端持續拓展腳步,讓這些智慧解決方案由臺北試驗、推動到全臺實施,進而輸出國際。
柯文哲笑說:「想打造一個智慧城市,我們不僅需要數十個、甚至數千個解決方案,『You are limited by your imagination』,面對未來,千萬不要被你的想像限制。」他也積極鼓勵創新、期望公部門能持續Work Smart,讓改變在臺北不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