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下午4點半,花蓮縣雨勢突然轉大。在花蓮秀林鄉和平村辦公室居民活動中心外馬路對街,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在雨中淋了近10分鐘的雨,就為了和當地居民面對面溝通。
時間回到2小時前,辦在居民活動中心2樓的「花蓮縣水泥業(窯)協同處理廢棄物民間自提BOO案公聽會」,現場聚集近百位在地民眾和環保團體,無不關注花蓮縣目前一天約150公噸的垃圾量,未來究竟該如何處理?
特別的是,這場公聽會,張安平和台泥總經理李鐘培2小時全程參與。
原來,由於花蓮縣的掩埋場將全面滿載封閉,縣內又無焚化爐,儘管目前多數生活垃圾是送到鄰近的宜蘭利澤焚化,但目前花蓮縣垃圾仍已堆積近15,000噸、相當於3個多月的垃圾量,當花蓮垃圾處理問題逐漸惡化,未來如果利澤不收(逾使用年限報廢、拒收等),花蓮必須自行新建掩埋場或焚化爐。
為了解決垃圾圍城,花蓮縣政府決定與台泥合作,利用台泥水泥窯1300度高溫協同處理垃圾。
「絕對不是為了台泥賺錢要做這件事!」張安平不諱言,花蓮一年處理垃圾預算約1億多,哪怕台泥沒成本,10年都回不了本,「很多人以為垃圾丟掉就解決,其實丟進焚化爐問題也沒解決,台灣社會必須要面對這個問題。」
他解釋,「焚化爐800度和水泥窯1300度(焚化垃圾)差十萬八千里,不是一點點,」焚化爐800度的溫度,焚燒垃圾後仍會產生飛灰、爐渣等要再處理的廢棄物,也沒辦法解決戴奧辛問題;反觀利用水泥廠燒窯過程產生1300度高溫來焚燒垃圾,則不用再處理廢棄物。
為解決在地居民擔憂垃圾處理究竟到不到位的問題,張安平更拍板比照德國、日本等先進工業國家,用「開放生態工廠」的方式,在台泥和平廠建立垃圾廢棄物處理相關設備在內的生態產業園區,第一階段預估斥資10多億元,「不用擔心黑盒子看不到,我們開放工廠,所有人隨時可以進來看。」
如果張安平的計畫完成,這將是台灣第一座開放式生態循環的工廠。
「每個人說垃圾不要到我家,那你們的垃圾要到哪去?不丟了嗎,其實是到別人家去了。」張安平不諱言,其實台泥不需要做這件事,「我不做,我更輕鬆,」但如果台灣每一個百姓不願意面對垃圾問題,還是非要解決不可,「台泥要幫地方、國家做一些事,我代表台泥董事長,我講的話一定算數。」
他說,人的一生有「3個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台泥和平的開放工廠要做的,正是對社會、國家都有幫助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