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連柯文哲、徐國勇都瘋狂在買!金管會整頓儲蓄險 很多人喊痛

連柯文哲、徐國勇都瘋狂在買!金管會整頓儲蓄險 很多人喊痛

許雅綿

保險

達志

2019-05-24 18:02

台灣人喜歡買保險,特別是儲蓄險!即便金管會保險局多次發稿提醒民眾:「儲蓄險不是定存,提前解約會有損失風險,且保險是為了未來不特定的風險預作準備,本質在於『保障』而非獲利,」但仍不減市場上儲蓄險的銷售熱度。

值得留意的是,儲蓄型保險商品,不僅一般民眾愛買,就連政府官員,例如台北市長柯文哲、桃園市長鄭文燦、立法院長蘇嘉全、總統府副總統陳建仁、內政部長徐國勇、央行總裁楊金龍、金管會主委顧立雄、經濟部長沈榮津、財政部長蘇建榮等人也愛買。

 

根據監察院《廉政專刊》定期揭露的公職人員財產狀況,觀察各政府官員財產申報內容中的「保險欄位」,會發現有買保險的部會和縣市首長當中,有超過8成以上購買的保險契約類型,都是「儲蓄壽險」,且買的保險張數還不少,購買超過10張以上的政府官員不在少數。

 

儲蓄型保單有多夯

這位官員買了40張!

 

若單純只看近一年來〈2018年5月至今〉,《廉政專刊》內有揭露財產狀況的縣市和部會首長買保單的情形,會明顯發現有兩種買法。包括:第一、瘋狂買儲蓄壽險型;第二、保守不買或聚焦保障型。

 

例如內政部長徐國勇和妻子持有的43張保單中,就有高達40張的儲蓄壽險,且分散在不同的保險公司,包括南山人壽、法國巴黎人壽、中華郵政、富邦人壽、全球人壽、台灣人壽和中國人壽等。

 

而台北市長柯文哲和家人持有的保險類型,則清一色都是儲蓄壽險,總共買了11張;財政部長蘇建榮和妻子買的12張保單中,也有10張是儲蓄壽險。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和妻子經濟部次長王美花買的10張保單,也有9張是儲蓄壽險;立法院長蘇嘉全和妻子的13張保單中,同樣有9張是儲蓄性質的保險。

 

至於副總統陳建仁、桃園市長鄭文燦、經濟部長沈榮津和家人都買了6張儲蓄壽險;科技部長陳良基則有4張、央行總裁楊金龍、教育部長葉俊榮也各揭露了3張,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僅買了1張保單,也是儲蓄型壽險。

 

值得留意的是,總統蔡英文、勞動部長許銘春的保險申報欄位完全空白。

 

保險當理財風氣盛

國人風險意識偏低

 

根據保發中心今〈2019〉年4月公布的最新統計,台灣保險滲透率(保費占GDP的比重)超過2成〈21.31%〉,居全球第一,平均每人花在買保險的費用為15萬5885元,但平均保額僅有60~70萬元,保障明顯不足。

 

「台灣人很害怕錢不見,喜歡『保本、還本』型的商品,加上投資屬性偏保守,所以錢不是放定存,就是買保險,」一位不願具名的壽險公司高層分析,以政府官員大買儲蓄壽險的現象來看,估計是從理財、資產保全的角度做規劃。

 

該位壽險公司高層說,高資產的政府官員,其財力是有能力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而且也不需要報酬率,他們最需要的是資產的保全,而透過保險可以保本、長期累積,不像銀行定存期滿就須領回,所以儲蓄性質的保險商品,自然成為他們資產配置的主要標的。

 

不過,壽險公司高層認為,保險還是要回歸本身的意義和功能,民眾更應該要聚焦在「保障」上。

 

金管會擬整頓儲蓄險

未來難買高儲蓄型保單

 

希望保險能回歸「保障」本質,金管會日前也從商品結構下手,除了大力整頓壽險業之外,更盯上了高儲蓄型保單。

 

金管會除了要求業者多銷售「保障型商品」之外,保險局也將研議建立傳統型、投資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確保業者有承擔一定的死亡風險,也就是將儲蓄險、投資型或利變型等壽險,死亡保障部分將拉高,生存保險金〈詳備註〉部分則減少。

 

而這也意味著,未來民眾恐怕難買到高儲蓄型的保單。

 

備註:所謂的生存保險金,是指約定於一定時間,當被保險人仍生存時,持續給付生存保險金給受益人。

 

「單純儲蓄不是保險的本意,提高死亡保障,才符合保險商品的屬性,也才能夠避免保險過度趨於理財,」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強調。

 

針對金管會出手掐斷高儲蓄保單的做法,有壽險公司高層認為,確實保險還是要回歸最基本的保障功能,當未來發生突如其來的意外時,才能獲得真正的保障。

 

要多少錢才夠第三人生所需?

 

作養老金規畫時,必須要想好3件事,一是幾歲退休、活到幾歲; 二是你想過什麼樣品質的退休生活,計算出退休後每年所需花費的總金額是多少;三是準備好退休後所需的醫療保險。

 

如果你正在準備自己的退休金,可按資產分配「50、30、20」法則, 將 50%收入用在每月必要的生活開銷,30%用於投資理財,剩下20 %,一半用於保險,另一半保留彈性運用的空間。如果你已退休,退休金加上被動收入最好要能支應每月支出,就能達到不為錢煩惱的境界了。

 

你有計算過每月支出是多少錢嗎?彰化銀行推出的養老金/退休儲蓄試算表,非常簡單好用, 你可以上彰銀網站輸入資料(可將保險金和負債每月攤提,放在其他支出的項目),看看自己需要存多少錢才夠養老(預設通貨膨脹率為每年2.3%)。下表以今年55歲、希望65歲退休、活到80歲的人試算,每年支出近50萬,養老金需要近1000萬,每月要存160,875元,但若把年齡降到從45歲開始存退休金,每月只要存50,968元。

 

(圖片來源:《希望老後的我,看起來還不錯!寫給準老人的30篇優老計畫》)

 

這個試算表告訴我們退休金越早準備越好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要維持每月32,000元的生活水準,外加每年10萬元旅遊預算,必須準備1000萬才夠養老,而且這還不包括大筆醫療開銷。


大筆醫療開銷則建議由保險支應。時代在變化,舊型的癌症險多半是針對住院、手術、身故理賠,隨著醫療的進步,住院的天數大幅降低, 化療或微創手術等都不需住院,「住院醫療險」其實不用買太高,最大開銷反而是出院後的照顧費用,此時更需要的是「失能照護險」這種按月或按失能程度給付的保險金。

 

不管是「手術醫療險」、「癌症險」、「重大疾病險」,最好能負擔健保以外的自費項目,才能讓保障更全面,因此實支實付型的醫療險,對於高自費額度的理賠通常較占優勢。如果你擔心買的醫療保險「過時」,不妨找保險專家諮詢。

 

 

作者簡介

萬子綾博士、黃淑君、楊婷雅、蔡麗瓊、楊香容、鄭惠文

作者群同為五、六年級生,擁有多元身分與專業,包含失智症治療教學專家、心理諮商師、職涯發展師、銀髮人才職能訓練及媒合專家、成人教育訓練講師、長照管理發展師……等。

撰寫本書的初衷源於想讓自己與家人放鬆僵化的關節與心結,坦率面對老年的變化、擺脫老後失能的憂鬱、遠離失智海嘯的衝擊,並期許透過優老計畫的養成減輕長照壓力,使照顧者喘息、被照顧者獲得心靈快樂與尊嚴。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希望老後的我,看起來還不錯!寫給準老人的30篇優老計畫》

延伸閱讀
儲蓄險快滅跡了?搶購前沒搞懂3件事 小心買了就虧錢!
儲蓄險快滅跡了?搶購前沒搞懂3件事 小心買了就虧錢!

2019-05-28

借房貸去買投資型保單 離職理專:客戶都70歲了 竟然還敢賣!
借房貸去買投資型保單 離職理專:客戶都70歲了 竟然還敢賣!

2019-05-23

蝦皮靠這2個方法,在台灣開始賺錢...獲利背後卻藏著一大隱憂
蝦皮靠這2個方法,在台灣開始賺錢...獲利背後卻藏著一大隱憂

2019-05-22

同婚專法三讀通過! 勞動部溫馨提醒:同志朋友可以請8天婚假了
同婚專法三讀通過! 勞動部溫馨提醒:同志朋友可以請8天婚假了

2019-05-17

保險金全都免稅?沒搞懂3件事 小心沒節到稅還要繳罰緩
保險金全都免稅?沒搞懂3件事 小心沒節到稅還要繳罰緩

2019-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