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黨中央、韓粉和媒體壓力下,高雄市長韓國瑜宣布「不參加國民黨現行初選機制」,但他的聲明,並未排除「被徵召」或「非現有的初選機制」,等於為自己參選2020總統,留下了一條後路,也把球丟回給了黨中央,甚至是黨內的其他總統參選人。
至此,在郭台銘宣布參選後原本已經逐漸明朗的國民黨總統提名,又陷入了混沌之中,等於回到了原點。如果說民進黨的總統提名是「打延長賽」,那麼國民黨的總統提名,就是參賽者都就定位,但黨中央卻遲遲不肯鳴槍起跑。
不過這樣的情況,其實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有跡可循。可以說,國民黨自始至終,就沒有想過用一場公平的初選,來處理總統提名問題。過去兩個多月,國民黨的總統提名,大約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朱立倫、王金平相繼宣布參選,吳敦義蓄勢待發。當時朱立倫聲勢最高,國民黨中央為了卡朱拱吳,對提名制度多方算計,包括反對全民調、改採美式初選等。最後定調維持原制度,黨員投票占三成、民調占七成。
第二階段,是國民黨內「拱韓」聲勢漸起。一開始,國民黨中央顯然是想「以韓制朱」,但結果是朱的聲勢雖然下滑,但吳敦義也未見起色。於是吳敦義角色轉變,不再參選,並一再宣示可能將韓國瑜納入民調。
第三階段,是在韓國瑜始終未具體表態是否參選的情況下,郭台銘卻搶先一步宣布參選,而且獲得不小的支持,某些民調甚至顯示,郭韓已可相庭抗禮。
按理至此國民黨可以穩穩地把初選辦完,但吳敦義卻在此時宣布仍將照原定計畫,將韓國瑜納入初選民調內,於是有了第四階段,也就是韓國瑜宣布不參加「現行機制的初選」。
回顧這四個階段,一路走來,國民黨內凸顯的最大問題,卻是缺乏整體戰略構想,黨中央和韓國瑜甚至其他參選人,都只用自己的視角看待這場選戰。於是各方之間只能見招拆招,把對方發過來的球再打回去。一場初選,搞得像是排球大賽。
站在國民黨中央和吳敦義的視角,首要考量有二:第一是吳敦義分量的極大化,第二是勝選的最大可能。站在韓國瑜的視角,他當然不排斥參選,但前提是符合高雄市民的期待,以及不傷害自己的聲望。至於郭、朱、王三人,當然是有初選,才有參選。於是彼此之間,就產生了扞格。
郭台銘的參選打破原有的平衡,迫使韓國瑜表態,關鍵就在於「不同視角的解讀」。國民黨中央感到被郭台銘「突襲」,得辦一場「沒有韓國瑜的初選」,必須承受來自韓粉的重大壓力,因此才選擇把球拋回給韓國瑜自己。
而韓國瑜從一開始,就不滿自己被拿來當作「卡朱」的棋子,原本可以直接徵召,卻一再要他表態是否參加初選。因此他認定郭台銘的出馬,是黨中央運作結果,也就是他口中的「密室政治」、「權貴」,因此選擇再把球丟回去。缺乏互信又彼此算計,國民黨算是完全嘗到了苦果。
在韓國瑜出招,國民黨總統提名進入第四階段的情況下,國民黨面臨的選擇不多。撇開完全不理韓國瑜的可能,第一種最簡單的,是直接徵召韓國瑜參選。不過這一來,顯然會將韓國瑜推到他自己口中唾棄的「密室政治」之中,而且以郭台銘的分量,王金平的堅持,能輕易被勸退嗎?這恐怕得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第二種選擇,是在「徵召」和「初選」之間,找到折衷的辦法。目前國民黨內已有人提出方案,姑且稱之為「具有初選精神的徵召」,也就是把所有可能參選者納入民調中,然後徵召民調最高的一人參選。雖然是否能說服其他參選人仍是未知數,但至少會比直接徵召來得好看些。
只是有比較,就有輸贏。就算採用「民調徵召」,無論對國民黨或韓國瑜,都還是暗藏殺機。首先,在郭台銘宣布參選後,郭的聲勢雖略遜於韓國瑜,但差距有限,若無絕對、明顯的優勢,國民黨以「民調徵召」韓國瑜的正當性就會大減。
其次,是「狂粉」和「缺乏互信」的不穩定因素始終存在,前者讓國民黨在可見的未來,必定充滿「黨內互打」的色彩,後者則是稍一不慎,就可能造成國民黨分裂之局。
第三,是國民黨已經打定主意,把提名拉到六、七月後,雖說這是因應民進黨提名和柯文哲參選與否,但兩三個月時間會有多少變化,實在很難說。嚴格說來,韓國瑜的聲明,負面評價其實高於正面評價,時間的推移加上韓粉的網內互打,是否對韓國瑜不是助力反成阻力?
從各種民調看,韓國瑜仍站在各種對戰組合的制高點,這是國民黨的優勢,也是國民黨的隱憂。優勢在於國民黨有個明確的勝選人選,但在其他人選都被邊緣化的情況下,諸多內憂加上韓國瑜自己本身的不確定因素,若韓國瑜從國民黨眾多能打贏選戰的人當中,「可以贏對手最多的一人」變成「唯一可能贏的人而且未必能贏的那個人」,那就是國民黨的隱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