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約有1萬5千名患者使用的知名藥物「百憂解」,但藥商因不堪健保給付價低,幾年下來一顆被砍到只剩下1.96元,今天宣布將於四月起退出台灣市場,引起病人一陣恐慌。
開業藥師易麗珍表示:「健保每兩年都會進行藥品價格調整,」調降的結果,使得原廠藥不得不退出台灣市場,又或著有些醫院為了賺藥價差,改用「學名藥」替代。
她舉例,之前有一個降血壓藥品叫做「脈優」(Amlodipine錠),市立醫院就曾經將此藥更換為學名藥,發現有些病人血壓控制不盡理想,才又換為原廠藥。
一個藥品從一個化學成份到變成一顆藥,是相當複雜的,藥物的主成分就佔了重要關鍵地位。此外,光是主成分還無法做成藥物,還必須加上「賦型劑(編註:賦形劑(Excipients)係指藥品製造過程中,為了特定的目的,而添加的化學物質。其作用是增加藥物的穿透性、調控有效成分在體內的釋放速率等)」,這也考驗了各家廠商的本事。
易麗珍說,太多的賦型劑,藥效成分釋放不出來,太少則可能容易出現副作用,如頭暈、嘔心等問題。「學名藥」是否真不如「原廠藥」的藥效,的確得經過再三驗證。
然而,病人好不容易控制好的病情,卻因為一時的換藥措施,導致病情不穩定,對三方(病人和家屬、醫療人員、政府)而言,都不是好事,特別是心血管、癲癇等相關用藥,後果更不堪設想。
在美國,早已經實施病人選擇「原廠藥」部分自費的制度,原廠藥可以部分自費,在台灣是該被討論的時候了,而且刻不容緩。
此外,政府單位應對「學名藥」更加嚴格控管,批批檢驗,才不會再次出現「冠脂妥」偽藥事件、「血壓藥」含致癌物等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