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集團面板廠華映日前宣布裁員2500人,讓許多員工一陣錯愕,據估計,包括家屬在內,大概約一萬人的生計受到影響。由於牽連甚廣,還驚動桃園縣長鄭文燦出面處理,要讓這2500名員工能順利轉換跑道,到其他科技公司任職。
其實,在裁員事件爆發前,國內11家銀行就是第一個苦主。去年12月13日晚上,華映突然宣布因為積欠子公司華映科技33億人民幣的貨款,向法院聲請重整及緊急處分,對華映擁有101億元貸款的銀行團,第一時間手忙腳亂,想方設法保住債權,以免最後淪為呆帳。
只是為了避免重整程序曠日廢時,部分銀行在近期已經陸續「看破」,開始提列備抵呆帳,包括京城銀、兆豐銀、土銀與台新銀,均已100%提列損失,其中京城銀最先「認賠」,共提列16.4億元呆帳,台新則是8,300萬元;至於官股行庫的土銀和兆豐銀,各自的5.4億元債權也全數提列備抵呆帳。
除了銀行團外,還有一群苦主的聲音被外界忽略,那就是華映的合作供應商。
本刊透過管道,取得向法院申請支付命令和裁定名單,共有114家,其中金額超過500萬元的,有39家(如下面附表)。
在這份洋洋灑灑的名單裡,還有上市櫃公司(紅字部份),包括帆宣、漢唐、敦陽、永光和正達,另外許多中小企業也成為「受災戶」。換句話說,華映營運亮紅燈,不但2500名員工、約一萬名家屬受到衝擊,如果再加計供應商,恐怕有數萬人都受到連累。當然,銀行團的股東們股利也縮水了!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508條規定:「債權人之請求,以給付金錢或其他代替物或有價證券之一定數量為標的者,得聲請法院依督促程序發支付命令。」這意思是,華映如果欠供應商金錢或支票、本票等等,到期後華映不願或不能付款,供應商此時就可以向法院聲請支付命令,在名單中,多半是這樣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整件事的肇端是由於中國大陸掛牌的子公司華映科技來申請債權,接著出現滾雪球效應。但今年以來隨著A股瘋牛成形,一樣虧損累累的華映科技,卻成為漲幅數一數二的「妖股」,股價從最低1.66元人民幣,一口氣飆升到4.68元人民幣,漲幅高達182%,對比股價跌到只剩0.49元(3/13收盤)的華映,24萬名股東只能欲哭無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