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警告,二○三○年,因高齡失智症患者而被凍結的資產,將達近六十兆元新台幣,恐會「動搖國本」;
台灣還沒有相關統計,但估計隨失智人口成長,台灣也可能出現如日本一樣的問題。
「照顧失智的父親,不只是很花錢而已,更苦的是,很多錢看得到,卻用不到。」四十八歲的阿良(化名),照護失智父親七年,道出失智家屬未被看見的另一層困境。
「那時候對照顧失智症者的想法,大概就是來自新聞或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吧!不要讓父親走丟就好。」阿良自嘲。
沒想到,照顧一位失智父親,問題遠比他想像的複雜。
過去只知道父親名下有一棟房子與一些存款、股票,實際上到底有多少、如何分配,一無所知。他看了不少失智長者遭詐騙的社會新聞,因而為父親做了監護宣告,他以監護人的身分管理父親的財產。
家屬辦監護宣告 解定存仍遭拒
但他永遠記得,第一次替父親處理財務,是為了解除一筆約二十萬元的定存,支應父親初期的醫療費用。當他帶著包含醫療證明在內的相關文件前往銀行辦理時,卻遭到銀行拒絕,理由是「無法確認本人意願。」
「即使我已經成為父親的監護人,並出示醫療證明,銀行仍然認為不足,要我有更多有力的證明,才能讓我將父親的錢領出來。」阿良至今仍然記得那種感受,那位行員彷彿就是在質疑他「動機不單純」。
後來在律師與醫師介入及銀行協調,來回將近三個月後,才建立作業方式,除了活存外,每次阿良要處理父親的財務時,都必須附上醫師開立的醫療證明,同時也要有一份其他兄弟姊妹的委託證明,並由律師見證。如今,雖然與該銀行間已經有了一些默契,但是該跑的流程一項都不能少。
「我幫他(父親)把他的錢,用在他自己身上,讓他的生活好過一些,這是什麼壞事嗎?」阿良無奈苦笑。
但是銀行員,也有他們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