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正在專心注意華為動態的時候,去年被美國總統川普「斷貨」、一度面臨瀕死邊緣的中興通訊,股價正上演大復活,公司日前還宣布2月25日MWC(世界行動通訊大會)將發表首款5G旗艦手機,準備搶占相關商機。
2018年4月,美國商務部宣布禁止美企在未來7年銷售零組件給中興通訊,讓董事長殷一民忍不住跳出來表示該禁令將導致中興通訊「進入休克狀態」,當時在深圳和香港同時掛牌的股票,出現連續跳空跌停,最低分別跌到11.85元人民幣和9.56港幣。
後來雖然美國對中興通訊解禁,但需要繳納10億美元罰款及4億美元押金,同時必須接受為期十年的「監視」,然而不到一年時間,營運已經重回軌道,股價也悄然漲到24.88元人民幣和20.1元港幣(2月19日最高價),漲幅均超過一倍,高達110%。
(圖檔來源:新浪財經)
兩家A股掛牌公司出現強彈 鴻海集團母以子貴
而同樣在2018年受到矚目的是鴻海轉投資工業富聯(FII),到上海掛牌後蜜月期僅有四天,接著受到中美貿易戰和蘋果手機銷售不佳影響,股價最低跌到「雙11」(11.11元人民幣)。
在底部整理四個月之後,受到納入「MSCI全球標準型指數亞太區股票」的利多激勵,2月13日直奔漲停,出現旱地拔蔥之勢。由於FII總市值高達2700億元人民幣,不是一般資金可以拉抬,底部出現漲停背後透露不尋常的訊號。
至於鴻海集團另一家赴陸掛牌、由臻鼎-KY分拆的鵬鼎控股,公告去年業績淨利27.7億元,年增率高達52%,換算每股盈餘為1.3元人民幣,也較前一年大增40%,近期股價走勢也和FII呈現向上急漲的態勢。
鵬鼎控股的優異表現也讓母公司臻鼎-KY業績水漲船高,截至2018年前三季每股盈餘為6.07元,大幅優於前一年的2.8元,股價從去年10月至今已大漲50%。
(圖檔來源:新浪財經)
中興通訊和工業富聯只是陸股這波上漲行情裡的一幕,其他個股像股王貴州茅台,也從最低509元人民幣(以下幣別同),漲到最高744.95元,離歷史高點803.5元只差一步之遙。近一個月來(截至2月19日為止),深圳中小板指數、深圳指數、創業板指數和上海指數,分別在全球股市排名第一、第二、第四和第八,一掃去年的陰霾。
陸股之所以這麼有底氣,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資金,另一個是基本面的預期。
年初以來深滬指數觸底回升,人氣就開始逐漸回籠,2月19日深滬兩市的成交金額,分別達到3587億元和2471億元,合計已突破6000億元,創下2018年3月以來新高。
在這一波資金浪潮裡,外資是鐵桿的多方,今年以來透過深滬港通的北向管道,淨流入金額總計1078億元,而2018年全年為2942億元,換句話說,不到二個月時間,淨流入金額已超過去年整個年度的三分之一。
另外,明晟公司(MSCI)計畫3月1日前宣布將A股大型股的納入因子(權重),從5%提高到20%,加上富時、標普道瓊等國際指數公司也準備跟進,預期外資持續買進的趨勢不會改變。
根據外商機構的預估,花旗認為今年外資流入中國股市和債市的資金規模,上看2000億美元,比去年1200億美元相比增加六成以上;而摩根士丹利則認為,今年流入金額約1950億美元,且未來十年每年平均會有1000億至20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利用商譽減損進行財務「洗大澡」 今年業績成長概率高
至於基本面的預期,則和「商譽」這個會計科目有關。今年元月底,深滬兩市掛牌公司按規定要進行2018年的年度業績預告,結果出爐的數字跌破眾人眼鏡,近400家公司表示會出現虧損且合計金額高達3000億元,換算台幣約1.4兆元,創下十年來的「最悲慘」紀錄。
深究大量陸企虧損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於「商譽減損」,這和2005年國巨提列巨額商譽資產減損情況雷同(後文詳述)。
一般企業併購時,出價高於被併購公司淨資產公允價值的溢價部份,會被認列為商譽,往後每年則進行「資產減損測試」或「逐年攤銷」。所謂資產減損測試是企業每年評估是否仍具有效益,如果沒有則要認列減損金額;至於攤銷則和資產折舊一樣,在一定年限(例如20年)每年提列固定費用。
截至去年第三季為止,整體A股上市的企業合計商譽金額高達1.45兆元,這是長久累積下來的沉痾,原本中國會計制度是採用資產減損測試,但各家公司對每年要進行的減損測試一直漫不經心。
然而今年年初,中國財政部釋出打算更改為逐年攤銷的消息,使得各家上市公司繃緊了神經,因為按照規定,如果連續虧損三年以上,將面臨暫停上市和強制退市。
商譽逐年攤銷要求企業每年必須認列固定的費用,如果商譽金額過高(有不少公司商譽帳面價值占總資產比重超過50%),超過本業的獲利,每年出現虧損的機率就很高,因此才造成數百家陸企集中在2018年一次將商譽減損的「奇景」,反正去年景氣不佳,要壞就壞到底。
再回頭看看國巨當年的情況。國巨在2000年以180億元的天價大手筆買下飛利浦被動元件部門,當時很多同業都直呼買貴了,後來發生網路泡沫、SARS風暴,景氣不如預期,併購的商譽價值已經面臨減損的壓力。
2005年會計第35號公報正式實施,要求企業需要確實評估資產目前的價值,國巨不得不快刀斬亂麻,決定一次認列資產減損120億元,造成每股稅後虧損高達5元,但隔年立刻由虧轉盈,因為資產減損只是帳面數字的數化,不影響本業的營運,對財報透明度還有加分效果,可謂「短空長多」
在財務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個「洗大澡」,也就是把費用或損失提前認列,讓當下的損益變的很差,但未來會變好的一種財務操作,這在上市公司更換經營階層時最常被使用。如今A股多家掛牌公司將高估的商譽提前於去年減損認列,除了降低財報不透明度外,和去年相比,今年業績出現成長將會是大概率,對陸股自然形成支撐效果。